•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正文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182

概要: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余例类推。(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5)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难点探析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
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余例类推。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难点探析
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
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区别的办法是:
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
具告以事。(《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难点探析
倒装的杂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我们往往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     谓语          主语
这是一个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
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
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剖析。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