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 正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99

概要:课题名称曹刿论战科 目语文年级九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学习者分析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和积累,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基本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但对于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还理解不够。好在多数学生求知欲更强,结合教材,适时引导,运用合作和探究的策略,教与学的效果会很好。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忠诚的爱国精神。2.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2.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三、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资源音频 多媒体课件 板书 《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1分钟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九年级),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课题名称 曹刿论战
科  目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和积累,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基本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但对于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还理解不够。好在多数学生求知欲更强,结合教材,适时引导,运用合作和探究的策略,教与学的效果会很好。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忠诚的爱国精神。 
2.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资源  音频  多媒体课件  板书
              《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业、农业如此,国防也如此。“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去捍卫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该如何去战胜他,春秋时期的曹刿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强敌,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资料助读,发放印刷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和历史散文体例(5分钟)
1)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教学活动2
 
三、预习情况检查,多媒体显示课件(8分钟)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  
  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3、一词多义
        故逐之    所以
   故{ 公问其故  原因
        民弗从也  听从
从 { 战则请从  跟随
4、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教学活动3
  四、理清线索,梳理结构(8分钟)
1、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 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2)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和气势。
2、 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学活动4

  五、深入学习课文,合作交流,解读探究(20分钟)
1、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出示课件,设疑讨论
1) 认真阅读课文,揣摩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
2)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3) 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4) 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要点: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 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
3、 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归纳并出示课件。
明确:课文剪裁详略得当。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
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搏杀写得极为简略,既刻画出了曹刿的形象,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
4、 课堂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雪》《雷电颂》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