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正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208

概要:预习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预习任务: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二、字词过关给下列字注音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憔悴 蘸着 灰烬三、自我品读1、初读诗歌,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四、探究质疑读完诗歌,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预习任务: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二、字词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憔悴            蘸着           灰烬
三、自我品读
1、初读诗歌,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探究质疑
读完诗歌,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五、预习诊断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    ) 河堤(   ) 憔悴(    ) 蓬 hāo(    ) 荇(   )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初三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3、品味诗歌浯言, 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初三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二、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            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                 。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         。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        。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变色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及达标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