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正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249

概要:参考答案: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设计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二、关于组织“读书交流会”的设想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名人谈理想的名言警句,组织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三、关于组织辩论会的设想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四、开放探究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注意要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3.学习本课虚景实写的写法,想像一个你喜欢的未来生活环境,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二、关于组织“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名人谈理想的名言警句,组织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关于组织辩论会的设想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四、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勿携金珠(  )              
(2)薪米鱼肉(  )              
2.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含义。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3.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几句话可看出来?
 
 
5.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参考答案:
1.xié带 xīn柴
2.(1)的。(2)代“衣服……之属”。(3)代“穴中人”。
3.穴中人 杨氏
4.同意。“杨谢而从之”
5.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们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kai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版)
3.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kai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
二、焦点争鸣
1.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应断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原句断句,似乎语句简短,排列整齐,有节奏,但是翻译起来不仅费劲,而且难通。后一句断句符合语法,语意清楚,读起来并不拗口,译文可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岸边)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2.教材中的三个“外人”不是同指。第一个“外人”应指世外之人,即源中人的服饰仍保持秦世的样式,渔人看到后认为如世外之人。
三、课文赏析
1.《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
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
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进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个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5.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