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重庆市江津中学 唐正梅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
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稿,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重庆市江津中学 唐正梅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入
火柴,在现在的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说课文分析
(设想)以教师为主导,我设计了四大版块——“长征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不忘记”,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长征纪念馆”版块(创设情景)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内容)①长征简介 ②长征视频 ③过雪山草地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一)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过渡)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请快速浏览全文并写出解说词。
(内容)
①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请进行简要概括。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 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②七根火柴在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什么作用?
火柴弥足珍贵
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开头写草地的多变气候和恶劣天气
用卢进勇的感受来烘托——渴望有火烤衣服取暖和救同志脱险
用大的背景来铺垫——部队已经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吃生干粮了
③请展示你的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不同寻常的火柴
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一位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西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位生命垂危的战士,把火柴夹在党证里,藏在腋下,托付给战友,带给部队以温暖和光明,自己却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这火柴,映照着战士的耿耿丹心;这火柴,折射着战士的奉献精神;这火柴,熔铸着战士的无限忠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设置了“为英雄塑像”版块(解决目标二、目标三)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能力[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验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他们的精神],提出方案[促进思维开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渡)如果你是一名雕像家,要为主人公塑一尊雕像,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谈谈自己的构思和理由。
(内容)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着墨的多少,而是看谁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因为他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C.卢进勇是事件的观察者,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衬托无名战士的作用。
②文中写到无名战士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大家诉说?
A.外貌描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勾画圈点法”——勾画出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适当点评,然后交流。)
声音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脸色怕人(乌青),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喉结一上一下抖动着,
嘴唇干裂,胸口冰冷,手指僵直……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