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地理初三地理初三地理复习:与同学们谈地理» 正文

初三地理复习:与同学们谈地理

[01-02 01:16:33]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三地理   阅读:8407

概要:【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1)请同学们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这两种提问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从学生对“地理”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的含义,并了解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地理”的概念或名词解释,让学生机械记忆。第一种设问提示学生依据小学已学知识进行回答,思路定向性较强,但也容易使学生思维陷入回忆和再现过程,束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种设问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不受太多局限地畅谈自己的想法。2.教学活动二的设计。(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四幅照片,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异同?(2) 你是否去过外地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初三地理复习:与同学们谈地理,标签:初三地理教案|试卷|课本,http://www.51jxk.com

【生活离不开地理】

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1.教学活动一的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小学社会课上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这两种提问设计的共同点,都是从学生对“地理”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的含义,并了解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地理”的概念或名词解释,让学生机械记忆。

第一种设问提示学生依据小学已学知识进行回答,思路定向性较强,但也容易使学生思维陷入回忆和再现过程,束缚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种设问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不受太多局限地畅谈自己的想法。

2.教学活动二的设计。

(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四幅照片,并分析照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它们各自所处的环境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异同?

(2) 你是否去过外地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3)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去过的外地旅游地点,并列举一两例异地见闻或风俗人情。教师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请一些学生做简单介绍。

无论哪种设计方式,其目的都是使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初步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初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一部分的活动设计如下。

(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和“听老家的姑姑说……”两段资料,谈出自己的感想。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反面事例。

(3) 从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某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是从某一两个要素的变化开始的。这说明形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以上前两种设计,都是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知识,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从事例中领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初步学会用综合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或现象,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参考资料

地理事物 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地理物体(如山脉、河流、湖泊、村庄、城市等)和地理现象(火山喷发、台风、水土流失等)。

地理环境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如日光、大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等)和人工环境(经过人工将自然环境改造建设而成的农田、水库、城市、交通线路等)。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多指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表面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着变化。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例如,干旱地区的气候干燥,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而风力作用显著。第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从大的分异来看,沿纬度方向,受太阳能分布不均的影响,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均有区域差异,进而造成植被、土壤、农业的不均一。此外,还有地面的海陆分布差异,这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分异。对于人和生物来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海陆的分异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上都有表现。山地的存在,使自然环境各成分出现随高度的差异。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也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两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气候和水文的关系);多个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如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关系,城市、交通和政治的关系);地球表面全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一致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地理学区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包括不同的尺度,例如,可以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从而揭示全大陆的总体特征;可以探讨和揭示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的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还可以研究局部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上一页  [1] [2] 


Tag:初三地理初三地理教案|试卷|课本初中学习 - 初中地理 - 初三地理
上一篇: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辽阔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