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2.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3.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4.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内容点析1.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我国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和各种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贸易等生产部门,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在这
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辽阔的疆域,标签:初三地理教案|试卷|课本,http://www.51jxk.com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2.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学会在中国地图上查阅中国的四至,量算我国领土南北端之间、东西端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4.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内容点析
1.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义。我国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和各种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运输、商业、对外贸易等生产部门,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并在这个空间位置上发生、发展。我国特定的空间位置,影响着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辽阔的国土,使我国的地形、气候乃至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我国各生产部门提供广阔的场地,形成各地区自然、经济上的区域差异。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等,全国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
疆域是指国家或地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行政区划是国家或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和调整。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辽阔的疆域和省级行政区的分布,是掌握我国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节的基础。
2.本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地名很多,掌握其地理位置成为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在“中国行政区划”填充图上正确地填注邻国、主要半岛、岛屿和海峡,以及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本节教材在讲述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时,就是从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我国地理位置的特征,并在活动教材中通过对比和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对气候、发展农业生产、对外交往与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的影响。
4.“国土辽阔”这一部分教材内容从不同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来加以说明。例如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中有关我国领土四至的注记,说明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使学生从对比中认识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按逆时针方向沿着漫长的陆疆与宽阔的海疆找出15个陆上邻国,以及东部和东南部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说明疆界长、临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在“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沿着海岸线从北向南查找我国濒临的海洋和著名的岛屿,并结合阅读材料说明我国是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有着富饶的海洋资源;在“中国疆域示意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间的经度差和南北两端间的纬度差,并结合“我国领土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两幅图,说明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因此,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5.关于“34个省级行政区”,教材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和乡(民族乡、镇)三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组成。
第二部分通过阅读“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了解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共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领土,我国已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特别行政区。捍卫我国领陆、领水、领空与国家的主权、独立、尊严,是我们的光荣职责。
第三部分通过活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和“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表”,在活动中通过反复读图、填图或做拼图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上,使学生尽快形成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6.综上所述,本节教材的编写以事实材料说话,安排了较多的图片和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祖国的疆域特征。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查阅地图(或地球仪)和资料、分析综合和比较的能力,以及用比例尺量算图上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等技能,从而形成对我国地理位置和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观念,并加强对我国辽阔疆域的感性认识。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位置优越】
1.引入新课
(1)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教材对如何教学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进而分析我国位置在气候、农业、国际交往上的优越性。
(2)直接通过活动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作好必要的铺垫。
(3)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2.转折深入
采用分组讨论这种常见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分析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就容易得出来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这样不仅讲清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教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活动
讨论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讨论可以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叙述事实),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观点是充分还是不足的认识,并且懂得对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知识概念的学习。而且,互相讨论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领域中运用它们,有助于学生在运用这些观点的同时获得自信。
一个成功的讨论需要有技巧、积极性和机敏,以及对以上这些要素很好地组织运用。
(1)分工合作学习常常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最有效的方法,每个小组人数不要超过4人。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一开始就讨论本次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时是教师布置)。
(2)然后推荐组长、主要发言人、讨论记录人,每个组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主动承担一部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