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病文亮相2】生命的底色安徽涡阳一中高三理(3)班 李鑫树的枝桠上刚刚露出的嫩叶,显出一片嫩绿,那是春的颜色;枝繁叶茂的大树,展示一片浓绿,那时夏的颜色;秋风中拂动的枯草是一片枯黄,那是秋的颜色;寒风中飘舞的雪花,洁白明亮,那是冬的颜色。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生命的底色。(缺乏过渡,也没有点明主旨。)有人说初生的生命就是一长白纸,需要他或她给自己的生命着色。生命就如是张自己用一生去描绘的画卷,不管你的画风如何,你都需要一个底色,它成为你生命中的基色,也将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缺少总结句,过渡句,对下文的引入不自然。)在众多颜色有人选择红色。于是他们的一生总是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始终充满着激情。毕加索60岁开始学习陶工,居里夫人直到临死前仍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霍金仅剩下几个可以自由移动的手指,仍在不断向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的探测。他选择了红色,红色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不断奋进,保持如火的激情,最终,拥有了非凡的人生。(本段举例说理时用的都是外国人的例子,没有中国人的例子,增加中国人的例子,用中外例子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相比红色,绿色成了更多人
绘画出你色彩斑斓的生命颜色——话题作文“颜色”写作指导与升格例析,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病文亮相2】
生命的底色
安徽涡阳一中高三理(3)班 李鑫
树的枝桠上刚刚露出的嫩叶,显出一片嫩绿,那是春的颜色;枝繁叶茂的大树,展示一片浓绿,那时夏的颜色;秋风中拂动的枯草是一片枯黄,那是秋的颜色;寒风中飘舞的雪花,洁白明亮,那是冬的颜色。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生命的底色。(缺乏过渡,也没有点明主旨。)
有人说初生的生命就是一长白纸,需要他或她给自己的生命着色。生命就如是张自己用一生去描绘的画卷,不管你的画风如何,你都需要一个底色,它成为你生命中的基色,也将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缺少总结句,过渡句,对下文的引入不自然。)
在众多颜色有人选择红色。于是他们的一生总是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始终充满着激情。毕加索60岁开始学习陶工,居里夫人直到临死前仍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霍金仅剩下几个可以自由移动的手指,仍在不断向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的探测。他选择了红色,红色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不断奋进,保持如火的激情,最终,拥有了非凡的人生。(本段举例说理时用的都是外国人的例子,没有中国人的例子,增加中国人的例子,用中外例子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
相比红色,绿色成了更多人的宠儿。(若能重点诠释一下绿色为什么能成为更多人的宠儿,诠释了绿色的意义,为后面的举例作铺垫,就会使后面的例子的出现不至于突兀。)给生命以绿色,是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年轻的史铁生以绿色,使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年轻的史铁生在突然丧失双腿的情况下,他拒绝了灰色的生命,给生命的画板涂上了浓浓的绿意,使他的生命充满生机,他于是明白了“死亡是无论多么匆忙都不会错过的约会”,于是,他学会“试试活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有许多许多坚强的生命,他们在生命的绿色中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把该句前移到“给生命以绿色,使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后,作总起句,再举例说理会更好)。
(缺少反面分析)没有生命底色的人,往往容易被迷惑。生活犹如包含众色的大染缸,没有生命的底色,一切都只能随着生活不断地变化着颜色,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自我。
给生命以鲜亮的底色,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本色,用多彩的画笔在生命的画板上细细描摹,定能绘出生命的奇色。
【病因剖析】这篇文章总体上讲是篇立意深刻,不是停留在表象,而是透过表层挖掘本质的优秀作文。语言流畅,起承转合很自然。但文章也有不足的方面。比如材料不够丰富,不会从多角度的分析思考问题。只要在这几个方面的充实一下内容,会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否则,扣分会很多。因为高考大纲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材料丰富”列为发展等级中的第二项。所谓“材料丰富”,是指材料种类或数量大,是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然而,高考作文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或空空洞洞无材料,或东拉西扯凑字数。其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不会多角度的分析说理。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有意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学会多角度的分析使用材料。具体可从一下几步走:
第一,要善于提取平时积累的材料。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很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是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考场上要善于提取平时阅读学习积累的这些材料。
第二,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
第三,在立意时,要根据立意对腹中材料的进行一番粗线条的选择,选择符合立意要求的材料。具体表达时,要根据对材料与立意的关系进行精细的选择,尽可能使用多方面的材料。
这篇文章就是缺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没有多方面的选用材料。如文章的第三段说理时,用的都是外国人的例子,没有中国人的例子,可在其后增加中国人的例子,用中外的例子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如在文章的第四段,可采用先分析为什么,或这样有什么好处,再举例说理,这样会更有说服力。比如文中增加了“绿色是一种独立的品格,它不趋同,不媚俗,它拥有挑战的血性,叛逆的气质,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毫无喧哗的演绎着生命;绿色是一种精神,有了它,生命就有了尊严,有了价值。有了它,生命就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绿色是一种力量,它能使生命放飞思想,冲破艰难的包围,找到自己的轨迹,绿色是成功的推动力”一段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采,更重要的是诠释了绿色的意义,为后面的举例作铺垫,使后面的例子的出现不至于突兀。同时在文章的第四段后面,加上反面材料“还有人选择其他颜色,但也有些人没有生命的底色。有些人选择生命的灰色,他的生命因此变得暗淡而缺少亮色。生命并非拒绝灰色,但生命不应该以灰色做底色,这样生命往往缺少生活的乐趣,总是在悲哀的活着。”前面从正面肯定了红色绿色的激情活力,这里从反面否定人生不应该用灰色做底色,使论述全面严密。
【升格佳作2】
生命的底色
安徽涡阳一中高三理(3)班 李鑫
树的枝桠上刚刚露出的嫩叶,显出一片嫩绿,那是春的颜色;枝繁叶茂的大树,展示一片浓绿,那时夏的颜色;秋风中拂动的枯草是一片枯黄,那是秋的颜色;寒风中飘舞的雪花,洁白明亮,那是冬的颜色。四季各有自己的颜色,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生命的底色,我们要学会给生命以鲜亮的底色。(排比起兴,巧妙引入话题,点明话题内涵,并向纵身方向发展,立意新颖深刻。)
有人说初生的生命就是一长白纸,需要他或她给自己的生命着色。生命就如是张自己用一生去描绘的画卷,不管你的画风如何,你都需要一个底色,它成为你生命中的基色,也将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往往也有着不同的生命底色。(围绕话题,阐释立意,巧妙引入下文的例证,过渡巧妙自然。)
在众多颜色有人选择红色。于是他们的一生总是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始终充满着激情。毕加索60岁开始学习陶工,居里夫人直到临死前仍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霍金用仅剩下几个可以自由移动的手指,仍在不断地向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的探索。他选择了红色,红色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他们不断奋进,保持如火的激情,最终,拥有了非凡的人生。文天祥的一生也是如此。红的是血,红的是心。国破家虽在,兵乱人未安。他宁愿在惶恐滩头说惶恐也,不要高官厚禄;他宁愿在零丁洋里叹零丁,也不要荣华富贵!他用对生命的激情,对国家的忠诚赤心,谱写了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赞歌。(本段举例说理时用的都是外国人的例子,没有中国人的例子,增加文天祥的例子,用中外的例子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令人信服。)
相比红色,绿色成了更多人的宠儿。绿色是一种独立的品格,它不趋同,不媚俗,它拥有挑战的血性,叛逆的气质,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豪无喧哗的演绎着生命;绿色是一种精神,有了它,生命就有了尊严,有了价值。有了它,生命就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绿色是一种力量,它能使生命放飞思想,冲破艰难的包围,找到自己的轨迹,绿色是成功的推动力。(增加这段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采,更重要的是诠释了绿色的意义,为后面的举例作铺垫,使后面的例子的出现不至于突兀。)给生命以绿色,使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有许多许多坚强的生命,他们在生命的绿色中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把这句从后面调到前面,作总起句更合适。)年轻的史铁生以绿色,使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史铁生在突然丧失双腿的情况下,他拒绝了灰色的生命,给生命的画板涂上了浓浓的绿意,使他的生命充满生机,于是他明白了“死亡是无论多么匆忙都不会错过的约会”,于是他也学会“试试活着”,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还有人选择其他颜色,但也有些人没有生命的底色。有些人选择生命的灰色,他的生命因此变得暗淡而缺少亮色。生命并非拒绝灰色,但生命不应该以灰色做底色,这样生命往往缺少生活的乐趣,总是在悲哀的活着。(前面从正面肯定了红色绿色的激情活力,增加该段,从反面否定人生不应该用灰色做底色,使论述全面严密。)
没有生命底色的人,往往容易被迷惑。生活犹如包含众色的大染缸,没有生命的底色,一切都只能随着生活不断地变化着颜色,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自我。
给生命以鲜亮的底色,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本色,用多彩的画笔在生命的画板上细细描摹,定能绘出生命的奇色。(总结点题,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升格评点】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一篇立意深刻,语言流畅,富有文采的作文。经过修改后,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使文章说理深刻,论证严密。成为一篇上等佳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