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正文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中考复习资料   阅读:8527

概要: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9、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上一页  [1] [2] 


Tag: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将进酒(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