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七十八回写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陛下爱其美色,宠幸在宫,使得比丘国王恋其美色,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虚弱,饮食少进,命在须臾” 。由此可见白面狐狸的美让人“爱不释手”。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更是传神:“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资,月里嫦蛾还喜恰。”就连嫦蛾都惊喜她的姿色,因而孙行者担心师父会为美色所惑,“不知他的心性如何”。《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美本不是过错,但这种美是有诱惑性的,是有害的。这些女妖的出现不仅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重重障碍,更是对唐僧取经信念和意志的考验。二、同中有异(特性)《西游记》中的女妖虽大都是害人精,他们时时阻挠和威胁着唐僧取经的成功,但她们也有可敬的地方。她们“有人情”,“通世故”,更好的丰富了《西游记》中的内容。正如谭正璧先生所说:“女性是给予文学以艺术的情绪与环境的唯一人物,文学里没有女性的表现也决不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4](一)可贵的亲情《西游记
《西游记》中女妖形象之我见,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七十八回写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陛下爱其美色,宠幸在宫,使得比丘国王恋其美色,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虚弱,饮食少进,命在须臾” 。由此可见白面狐狸的美让人“爱不释手”。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更是传神:“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资,月里嫦蛾还喜恰。”就连嫦蛾都惊喜她的姿色,因而孙行者担心师父会为美色所惑,“不知他的心性如何”。
《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美本不是过错,但这种美是有诱惑性的,是有害的。这些女妖的出现不仅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重重障碍,更是对唐僧取经信念和意志的考验。
二、同中有异(特性)
《西游记》中的女妖虽大都是害人精,他们时时阻挠和威胁着唐僧取经的成功,但她们也有可敬的地方。她们“有人情”,“通世故”,更好的丰富了《西游记》中的内容。正如谭正璧先生所说:“女性是给予文学以艺术的情绪与环境的唯一人物,文学里没有女性的表现也决不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4]
(一) 可贵的亲情
《西游记》中的女妖还有着亲情的显露,与其它女妖相比,罗刹女更像一个符合封建家庭伦理道德标准的女人。
她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红孩儿仗着在火焰山练就的三昧真火,欺压山神、土地,还抢走唐僧想蒸熟吃掉,以求长生不老。观音菩萨为此收他做了善财童子,“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这本是他的造化,可罗刹女却不这样想,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母爱情不自禁的流露了出来,让人也为之动情。
对于丈夫,罗刹女更是一个温柔贤良的妻子。丈夫牛魔王贪财贪色,喜新厌旧,娶了玉面公主后很少回家,罗刹女俨然就是一个弃妇。可她却对偶然相见,无情无意的丈夫百般殷勤,满肚子的怨恨却只说一句:“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之水。”可见她性情的宽容。更可贵的是为救丈夫,她情愿献上自己苦修多年的宝扇。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罗刹女的爱子爱夫的深情。最后,她隐姓修行,得了正果。也不枉费她的一片真情。
(二)闪光的爱情
《西游记》中的女妖大多都想和唐僧成亲,其目的是为了“求阳”。而荆棘岭的杏仙却别树一枝,与众不同。他本是一棵长在悬崖边上的杏树所化。在一个月明如昼的夜晚,她手拈杏花,笑吟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姿容秀丽,举止文雅,锦心绣口,极善吟诗,几乎令人忘记她本身是妖精。
在第六十四回中写到杏仙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娥眉秀又齐。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于当年俏妲姬”。活生生一个大美女,还充满柔情,为人谦虚贤惠。像给大家进茶时吟出“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的妙句,还说自己“妾身不才”。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虽然美,却不以美色迷惑唐僧师徒。她对唐僧是有意,就算成不了姻眷,也不曾丝毫伤害唐僧。在唐僧知道她为树妖后都对其有怜惜之情,只有那呆子,不识好歹,结束了她,好生可怜。
杏仙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她所追求的都是一种至真的爱情。而且,她身上有着一种与众多女妖不同的品质,她是唯一一个未与唐僧师徒打斗的女妖,就连自己性命遭到威胁的时候都未反抗。杏仙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她是闪光的另类。
三、女妖身上所体现的女性观
《西游记》虽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处于哪个特定时代的吴承恩在写作上的不足。《西游记》虽对封建男性优越意识有所怀疑和冲击,表现出进步的一面;但它毕竟是一部写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作品,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伦理制度下士大夫对女性的偏见。其实中国古代并非总是“男尊女卑”。在“女娲造人”的母系时代,女性就占统治地位。《红楼梦》的问世,又对人们认识女性有了更深刻的启示。《红楼梦》中宝玉有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为作品奠定了在文学上的最高地位,也是作品中最为闪光的东西。其实《西游记》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我认为既有其庸俗的一面,也有其进步的方面。《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有独立的人格,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婚姻上都是自主的,虽未两相情愿,却大胆表白。更为可贵的是,吴承恩塑造了铁扇公主这个有着复杂性情的女妖形象。人们称她为铁扇仙,因为她使人们免受炎热焦渴之苦;同时,她爱子爱夫情深。作者在作品中也肯定了她,所以她修成了正果。从这里也隐约看出了作者对女性认识的思想已经有所改变。
因此,《西游记》毕竟对传统的女性形象有了有限的突破,为读者塑造了形态各异、个性张扬的魅力女妖,她们既有妖性,又多人性,其情感欲望上的社会属性,令读者感到亲近。作者潜意识中的欣赏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认识,也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女妖形象的意义
《西游记》中的女妖的妖魔本性固然令人憎恶,神的本领却又让人惧怕,而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又启人深思。在《西游记》中女妖是作为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曲折反映。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吴承恩所处时代对女性的偏见。同时,我们也看到吴承恩对那种不合理的封建伦理道德开始有了突破。
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被妖魔化了。悟空在取经之前也是一个妖,可他后来却能潜心修道,修成正果。我认为,无论所处时代如何,可怕的永远是心灵的妖魔化。今天,社会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奸诈与勾心斗角。很多人的心灵都被妖魔化了。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描写现象就是为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吴承恩在其《禹鼎记》序中更是明确指出:“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可见,我们从充满喜剧色彩的小说中,不能只看到那离奇的故事,而更应该看到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
我认为《西游记》还是一部反贪反腐之作。“吴承恩所创作的《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象征小说,作品中的各种魔怪妖精即是明代社会贪官污吏腐败分子的化身。”“孙悟空所进行的降妖伏魔斗争其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贪斗争,孙悟空形象是明代海瑞等反贪志士的形象与写照。在这场反腐斗争中,经历是曲折而艰难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反腐倡廉时期。人民群众为腐败受害之深,也最痛恨腐败。我们相信,“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无论那“白骨精”如何善变,在反腐英雄“孙大圣”眼里都是一堆“粉骷髅”。而今天的社会腐败分子,无论如何伪装、善变,掩盖其丑恶嘴脸,都将逃脱不掉人民群众和反腐战士的“火眼金睛”。
结束语:
《西游记》中的女妖们虽具有令人憎恶的妖魔性,但也不全是恶的表现者,她们的美是真实的美,流露的是真诚的情,她们也道出了人类感性的一面,并触及到社会的真相——男性对妇女的极力贬低和压抑的事实。女妖们大胆,毫无顾忌地随性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些当时妇女不敢做的行为和行动: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等等。这是一种进步。女妖的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体现出来的优良美德,特别是罗刹女铁扇公主伟大的母爱和夫妻之情,蜘蛛精深厚的手足之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美,值得称颂的美。吴承恩笔下的女妖富有审美意义还在于她们为后来作家们大胆创作新型女性形象提供模范和基础,同时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创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如《葛巾》中的葛巾,因为是牡丹花妖幻化成人,所以她是一个“异香竟体”的女子。由于这两种属性在蒲松龄笔下天衣无缝的完美统一起来,所以竟达到了“忘为异类”的效果。这跟吴承恩笔下的某些女妖们有相似点;还有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镜花缘》,这是一部颂扬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的著作,女子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这只是个理想的社会,正如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实现的。《西游记》中生动逼真的女妖形象使她们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富有审美意义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于跃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