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三、速度的审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对于信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它表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上的微言大义是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但它却实实在在具有永久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我们今天吟诵这首诗,仍然会被带进三峡那险要奇异的幻觉世界。仿佛经验到飞驰前进的速度感而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一个外国评论家说过:读了这首诗,会产生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想象中的速度感引起的。 凭着这种直观的感受,我们便可认定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对速度的审美,而且它是把读者带进惊险新奇的环境中进行速度的审美,因此,它就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试想想,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这在古代社会里,是多么惊人的速度。乘着一叶扁舟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中,这需要船夫多大的勇气和惊人的航行本领啊!这不是表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吗?有过三
古诗探秘三题: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速度的审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首诗对于信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它表现了哪个阶级的思想感情?政治上的微言大义是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但它却实实在在具有永久生命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我们今天吟诵这首诗,仍然会被带进三峡那险要奇异的幻觉世界。仿佛经验到飞驰前进的速度感而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一个外国评论家说过:读了这首诗,会产生一种类似晕船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想象中的速度感引起的。
凭着这种直观的感受,我们便可认定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对速度的审美,而且它是把读者带进惊险新奇的环境中进行速度的审美,因此,它就不仅给人高速前进的愉悦,而且使人领略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试想想,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千二百里水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到达,这在古代社会里,是多么惊人的速度。乘着一叶扁舟以如此高的速度航行在曲折险要的三峡河道中,这需要船夫多大的勇气和惊人的航行本领啊!这不是表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伟力和不畏艰险的气魄吗?有过三峡航行经验的人,当他吟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时,恐怕会叹为观止,而领略化险为夷的巨大欢愉。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峡意象早已具有大自然的艰难险阻的定型指意了,他们也能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荡魂摄魄的力量。
诗的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是交代地点,而且写出诗人在一回头一恍惚中见到的景象,你看,清晨告别了白帝城,转眼之间,白帝城已成彩云萦绕间隐约可见的一幅美妙图画了。这是诗人乘舟离开白帝城的初发印象,开头就给人一种速度感。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直言其舟行之速,似有浅露之嫌,但它用了“千里”与“一日”这样具体量度的时空对照,能够激发读者对航行情景的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它的字面形象的不足。诗到这里似乎已经写完了。如何继续写下去呢?这时,诗人笔锋突然一转,进入沿途所见所闻的补述,使人直接体验到速度感。“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诗人听觉的感受。初看之下,它似乎是写三峡的景象,其实也是表现速度感。试想想,三峡航行,沿途青山绿水,境界叠出,风光无限,但诗人只写“猿声”的听觉感受,这就说明沿江景物一闪而过,已不可能留下视觉形象了,只有两岸山中的猿啼声不绝于耳,连成一片,似乎只是一声不间断的啼鸣。从这里可以看出,视觉模糊,已觉其快,而万重山中的猿啼连成一片,恍如一声,更感其速。心理学指出:速度太慢或太快的运动都是不可能凭借视分析器直接感知的。诗人正是因为航行速度太快而只能凭听觉的连续来感知自己的运动的速度。心理学还指出:“各种分析器参与时间知觉,但是动觉和听觉对时间片断提供最精细的分化”。同时,“听觉反映着作为刺激物的时间特点:它的持续性,节奏性等。”谢切诺夫把听觉叫作时间测量器,把听觉记忆叫作时间记忆(见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三编第十章第四节)。“两岸猿声啼不住”正是用听觉作为运动时间的计量。总之,这第三句诗表面是写诗人的听觉感受,实际上是借听觉来衬托舟行之速。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轻舟的运动所引起的位移。而这“万重山”的大幅度的位移是在一声连续不绝的猿啼声的短暂时间内完成的,速度之快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猿啼声成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运动速度的参照线。这样表现运动是很独特的。一个“轻”字给人以轻盈的感觉。轻舟仿佛腾空而起,穿越于万重山中,这种速度感的表现会使人产生一种飞行的幻觉。总之,全诗四句都是在表现速度感。第一句是通过诗人初发时的瞬间感受来表现。第二句是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来表现。第三、四句则是通过听觉的连续和视觉中的位移来表现高速运动时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勾魂摄魄的三峡舟行图。
《早发白帝城》所展示的速度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已经超出人们的经验世界,而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能诉诸想象力的形象即具有美的素质,它表达人类对速度的一种向往,表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本质力量。因此,读者能够在想象中看到自己,获得审美愉悦。
对速度的追求,这是人类企图超越时空限制,征服自然力的本心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促使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获得时空活动的自由性。
人们对速度的审美愉悦是根源于人类对“快”的感觉的心理追求。时间的进行本无所谓快慢,但人的感觉却有快慢之别。时间划分了段落就觉得过得快些,同时感到爽快。混沌地移行就觉得慢些,同时感到沉闷。患失眠症的人觉得长夜漫漫,坐监狱的人度日如年,而生活繁忙而富变化的人就觉得光阴如箭。人类一方面追求寿命之长,另一方面又唯快是乐。有了快的感觉,才感到舒服。中国的造词原则是耐人寻味的,“快乐”、“欢快”、“快活”、“爽快”、“愉快”等词就说明“快”与“乐”相联。心理上产生了时间过得快的感觉,他的生活才是舒服惬意的,如果感到时间过得很慢,那就说明生活过得很沉闷。正是因为这个心理规律起作用,所以人们从速度的审美中可以得到一种愉悦。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