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刑法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2.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丁男不足,还征丁女。每年被迫当兵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3.赋税十分沉重。有田税,人口税,还有其他种种苛捐杂税。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农民破产无家可归,只有背景离乡或成为民夫。“天下苦秦久矣”充满了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表现出司马迁同情弱者的情感。又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其中“攻”“收”“下”三个词简捷有力,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势不可当,是一次对下层劳动人民同情之心的强烈迸发。三、对统治者的鄙夷和痛恨陈胜在起义前的舆论准备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学说辞:“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段话提到了二个人物,也说明了二个事实,一是公子扶苏,按中国古代君王立长
灼然见真情——《史记•陈涉世家》所表现出的情感世界 (人教版),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1.刑法严酷。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2.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开灵渠,戍边塞,修驰道。丁男不足,还征丁女。每年被迫当兵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3.赋税十分沉重。有田税,人口税,还有其他种种苛捐杂税。
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农民破产无家可归,只有背景离乡或成为民夫。“天下苦秦久矣”充满了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表现出司马迁同情弱者的情感。
又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其中“攻”“收”“下”三个词简捷有力,痛快淋漓地写出了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势不可当,是一次对下层劳动人民同情之心的强烈迸发。
三、对统治者的鄙夷和痛恨
陈胜在起义前的舆论准备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学说辞: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这段话提到了二个人物,也说明了二个事实,一是公子扶苏,按中国古代君王立长不立幼立谪不立庶的规例,公子扶苏应该是秦始皇的名正言顺的继位者。但是,由于赵高等人的暗中操纵,使得皇位被那个即不如扶苏贤德又不如扶苏能干的胡亥篡夺,以至于让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作为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却被二世冤杀。这样做法,极大地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也反映出统治者内部的腐败与腐朽。对这件事,司马迁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本人深受封建政府的残暴迫害,对社会不平现象特别是酷政深恶痛绝。这段话,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残暴政治的控诉,即秦二世胡亥的政府,是一个通过非法手段建立的非法的政府,是一个残暴无道的政府,老百姓就是应该起来推翻它,消灭它。
另一个人物就是楚将项燕,他是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军,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为楚国大将军项燕所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前224年,秦将王翦又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王翦采用了坚守不出的战术,导致项燕防备松懈之后偷袭项燕军,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次年,王翦造战船渡江追击楚军,项燕战死,也有传说为自杀,楚亡。项燕当年就战死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地区,陈涉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项燕曾大败过秦军,几乎使秦军全军覆没。由此可见,司马迁在文章中抒发了对统治者的痛恨。
四、司马迁的《史记》在抒发作者个人情怀的同时,也体现了所记载人物的情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出处源自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史记•陈涉世家》中这一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的呢?
有一天,陈胜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 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贫富的分化加重。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作为一个“被人佣耕”的农夫,他的身上,有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气质,他因此可以自视甚高,可以带着傲然与不屑发出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你们这群鼠目寸光的屑小之辈,又怎么能理解我呢,又怎么能有远大的志向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句,画龙点睛,使陈胜与与其他“佣者”的话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写出了陈胜想要摆脱贫困和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他内心强烈的渴望和无比的激情。
写杀尉的过程时,作者是这样表述的: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简短而洗练的四个动词“挺”“夺”“杀”“佐”,富有动作层次,生动准确,干净利落,将在一瞬间里所发生的一场激烈搏斗,传神地写出来了。作者没有工笔细描,只抓住几个有着表现力的词,就情味浓郁地在读者面前舒展出一幅幅反映某一事件全貌的画图,以少胜多,可以说是语言运用的经典之笔。特别是那个令人痛快淋漓险象环生的“挺”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激情豪迈的陈胜,看到了那个少年时就胸怀鸿鹄之志的陈胜,他豪爽侠气,对老百姓有着深情厚谊,对统治者满腔仇恨。一个“挺”字,将陈胜的内心世界中的侠肝义胆满腔热忱和胸有成竹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还有“攻銍、鄼、苦、柘、谯,皆下之”的描写,写出了农民起义军的磅礴气势,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迅猛,神奇,从侧面表现出陈涉的人格魅力。这些描写,更是表达了一种喷薄而出的豪迈激情。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读出司马迁那种充满感情、富于生气的朴实而浪漫的感情。他用那种司马迁式的写实而浪漫的笔调,用史学家的责任感和文学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农民起义领导者的光辉形象。他那有着极强感染力的表述和生动丰富的激情,让我们在领悟了历史的厚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生命中那团发出呼呼声响的感情烈焰,——他在用他的生命,用他的殷红的鲜血,用他毕生的精神,用他飞扬在山川原野的魂在向后人倾诉。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陈涉世家》是一篇洋溢着丰富感情的佳作。在作品中,他歌颂了陈涉的不畏强暴倡导自由的精神,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喜和怒、爱和憎、荣和辱、休和戚,酣畅淋漓。作为读者,我们一次次地被他感动着,感染着,忘乎所以。无怪乎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确之极!
郭杰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