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正文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27

概要: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叹。 陈亮辞去后,辛弃疾一再调寄《贺新郎》,词篇激荡着一股郁勃怒发的情思。如第二首写道: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表现了既沉痛于现状,又互为激励以“补天裂”的雄心。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叹。
    陈亮辞去后,辛弃疾一再调寄《贺新郎》,词篇激荡着一股郁勃怒发的情思。如第二首写道: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表现了既沉痛于现状,又互为激励以“补天裂”的雄心。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
        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辛弃疾在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是以这样的誓言自励的。现实令人悲慨,理想岂能轻弃?
(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
   也许是自已收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得已实现, 辛弃疾把自已的抱负只能通过怀古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上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物更加崇敬。例如《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又”、“长”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曾召见辛弃疾,要他陈述伐金的意见,但仍没有采取他充分作准备的主张,就用了韩侂胄一批人物,盲目冒进。这年四月,辛弃疾被派任镇江知府。他始终坚持收复中原须有准备的主张。可是韩侂胄只不过拿他作为北伐的幌子,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这使他颇为国事担心。他在镇江时,有一回登上京口北固亭游览,对眼前壮丽河山,触景生情,就以“怀古”为题,写了一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词的上片写江山依然壮丽,但象孙权(仲谋)、刘裕(寄奴)那样一代人物,现在都不见了。“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
(三)、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
   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在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表现出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词人在建康任职期间所作,此时词人正值年轻时期(约在30岁左右)。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上片写景,高远寥阔。南楚碧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的秋色,长江水随着碧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景中寓情,沉郁悲壮。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不禁触发起诗人一股浓烈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怀的原因:它已沦陷异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凉,似心平气和却壮怀激烈、悲愤填膺。落日斜挂楼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没有人能够领会词人此时登楼远眺的心意。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作者亦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人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南宋苟安议和的愤怒。
三、 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辛弃疾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以人为本诚信沟通完善教师人格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相关文章
  1.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2.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对其词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