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浅析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正文

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浅析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36

概要:还有庄子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也是取之于民间风术,又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加以表现。以民间解牛的绝技妙法来说明养生的理论。可见庄子是一个饱学而隐于民间的隐士,他继承老子的学说,采用民间文化的内涵和民间文学形式既论道,谈无为,说养生,讲处世,所以从民俗角度理解庄子作品,就能透彻禪释其中心思想。我国著名课程教学专家钟启泉说:“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文本大都是从古至今有定论的典范性名家名篇,这些“经典文本”背后蕴藏的是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沉。正如被称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说:“民俗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源于热爱祖国、了解民众”。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懂得民俗文化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三)借助民俗文化解决经典文本教学“滞后态”例谈 长期来经典文本教学有一种突出的“滞后态”,即传统名篇的教学长期处于一种 “诠释的

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浅析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还有庄子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也是取之于民间风术,又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加以表现。以民间解牛的绝技妙法来说明养生的理论。可见庄子是一个饱学而隐于民间的隐士,他继承老子的学说,采用民间文化的内涵和民间文学形式既论道,谈无为,说养生,讲处世,所以从民俗角度理解庄子作品,就能透彻禪释其中心思想。
我国著名课程教学专家钟启泉说:“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文本大都是从古至今有定论的典范性名家名篇,这些“经典文本”背后蕴藏的是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沉。正如被称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说:“民俗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源于热爱祖国、了解民众”。学生只有真正了解,懂得民俗文化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三)借助民俗文化解决经典文本教学“滞后态”例谈 
长期来经典文本教学有一种突出的“滞后态”,即传统名篇的教学长期处于一种 “诠释的程式化”境地,常常以经典的恒久不变的话语来形容、解释文本。经典文本的“滞后态”大致体现为以下两方面;审美意趣的老化和思想观念的局限。“定论”的经典化教学,这将导致教学中缺乏多元视点的审美意趣,批判性解读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大大减少。所以从民俗视野回望经典文本,也是解决语言课程教学“滞后感”的途径之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如果忽视民俗文化的分析和指导,仅仅只是从社会性和相关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套路教学,就很难品味到文章独特的个性风采及深邃的教育内涵。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老舍作品里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鲁迅小说中祝福用的祭品、祭皿,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菱白、香瓜、酒店里的曲尺柜台;茅盾笔下,蚕乡特有的“糊箪纸”“蚕箪”“蚕花”“蚕房”等。假说离开了民俗的作品是淡而无味的,离开了民俗的人物形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利用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名著。 
从民俗生活相感受艺术形象魅力。例如:《湘夫人》内容就亮闪出一幅幅清丽的民俗生活相的画面。故事取材于神话传说,湘君是传说中的舜帝,湘夫人为以身殉情的舜的妃子娥皇、女英。篇中结尾,湘君在真挚的爱而不得见焦急不安的交融下,失望、愁思,怨怒的情绪一下发展到高潮,弃衣抛物于江中,进行发泄。这种举止,也不只是个人的一时气愤行为,在民俗生活相中,它是婚恋中情人气恼绝情的一习俗表现方式。“捐余袂兮江中”,“袂”一般注释为“衣袖”是不妥当的。因为“遗余褋兮澧浦”,“褋”,指的是单衣,也即禅衣。拘洪兴祖依《方言》所述;“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这是一种贴身衣服。“袂”在这里与“褋”,应对举成文,指外衣。把它们作为定情物送给恋人是古代女子恋爱生活流行的习惯(男子送女子的如《湘君》篇结尾所述的玉器一类配物)。这种习俗,在古代社会流传颇广,《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就有晴文送红菱袄给宝玉的描写。《湘夫人》结尾的民俗生活相中特有的“断情”方式,进行艺术勾勒,展示了乡土的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民俗意象角度分析名著中人物肖象,有利于理解经典文本中特定的历史审美和文化传统。例如,《三国演义》中关公肖像描写“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在今天的学生看来非但不美,而且难以理解关公是相貌堂堂的英俊男子。红脸,在传统脸谱中是象征“忠义”,红色的象征还可以理解。那长须,胡子一大把……令人匪痍所思。但如果回到关公生活的汉末社会,从民俗审美角度看,这长须正是吉人天相、仪表堂堂的男子所不可缺少的。《陌上桑》中采桑女子罗敷,智斗丑恶的使君,故意夸耀自己丈夫俊美风度:“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主要的相貌特征,也就是修长的须髯。红脸和长须是当时男性美的一种外貌标志。从作品中可窥见汉代时尚审美习俗。肖像描写能显现人物性格,再如罗贯中写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体态容貌竟无一处是人样。但它却隐含着民众所公认的民俗意象;凛然,威慑,迅猛的性格气势扑面而来。肖像外貌切如民俗意象使艺术形象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三、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衍化语文课程文化
(一)民俗文化可促进综合学科的建设
钟启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前言中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即课程”。所以课程文化的建构,首先是教师素质的建构。语文教师从文化课程建设的层面,可以利用学生普遍关注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心态之“势”,去“导”语文课程的学习。教师“教”的角度,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大潮,语文课程的教学既要打破传统的文化壁垒,与世界文化潮流走向接轨,同时又要坚持优秀民族文化发展,使之发扬光大。所以,教师增强“民俗文化”意识,用深厚的民族感情“教”学生,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有学科兴趣,又不失人文价值取向;既培养学生对大语文的敏感,也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力。
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可增进各学科的联系。民俗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它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集成,包含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精华。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鲁迅先生的《药》,语文教学中抓住 “几个兵”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及衣上“暗红色的镶”等有关服饰习俗,以及人血馒头治痨病(肺病)陋习,让学生判断《药》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年月、什么地方?从中获得历史学的相关知识;同样,相关的历史教学中老师也可引导学生从《药》来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学科知识兼容,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本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
开掘民俗文化资源,最能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即地方性专题──“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可以包容当地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例如江苏锡山开设的“感受吴文化”的课程,重点讲授当地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例如“人物”篇概述了吴地状元,通过状元的由来,讲授我国的科举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制度。这门课程一开出,很受学生的欢迎。乡土教材的开发,不仅弥补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不足的问题,而且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被认同和被接纳。在这方面,云南丽江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西双版纳将傣族的贝叶文化中的许多良好的民风民俗编写成双语文教材和扫盲读物,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传承,正日益面临着急剧变迁、转型、重构和文化融合,甚至有的直接面临着流失、破坏和亟待抢救、保护的情况下,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已经是语文课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必须让优良的民俗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阳光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解答关联词使用题须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