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学习《论语》有感» 正文

学习《论语》有感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586

概要:俗话说:做事先做人.思想教育应是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纲,"行"和"文"是目,思想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从点滴入手,不能全指望学校,因为学校还是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它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孩子将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在家庭而不是学校. 一个人只要品行端正了,修养高了,那么无论能力是大是小,资质是深是浅,在社会,在家庭就不会与人结怨,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及至,平平安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难道这不是家长和社会所期盼的吗?【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

学习《论语》有感,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思想教育应是优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纲,"行"和"文"是目,思想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从点滴入手,不能全指望学校,因为学校还是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它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孩子将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在家庭而不是学校.
一个人只要品行端正了,修养高了,那么无论能力是大是小,资质是深是浅,在社会,在家庭就不会与人结怨,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及至,平平安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难道这不是家长和社会所期盼的吗?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斗胆想请您解释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解读】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评析】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孔子的语言,不能过分教条地去照搬照用,甚至不敢移动半分,那样不但将使儒家思想越来越趋向僵化落伍,而且很可能会违反孔子原来的意思.以这件事为例,如果我们不了解孔子为什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用"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去教导原来就好勇斗狠的人,用"有父兄健在不能听到了就行动"来要求原来就畏惧退缩的人,那不是完全把孔子的意思搞反了吗
这句话虽然只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说的,但是我觉得同样也可以作为怎样对待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要过分拘泥和强求维护圣人之言的权威性.对于圣人圣言中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否定;落伍的东西就要坚决废弃;正确的东西就要勇敢坚持;符合时代要求的就应该大胆发挥创新.
商鞅原来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公元前359年,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便主动去应聘.在面试时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的变法强国主张获得聘用.然后分别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两次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取得了好的成效.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1895年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反对,因为他们顽固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结果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落后了将近一百年.
【雪公讲要】「闻斯行诸」,即是「闻斯行之乎」。「诸」是合音字,用在句末,就是「之乎」二字或「之欤」二字的合音。「之」字就是所闻的那件事情。
子路问:「听了这事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做呢?」冉有也这样问孔子,但孔子答复,却是听了就做,不必请示父兄。
仲由、冉求二人问题相同,孔子答案不同,公西华因此发生疑惑,所以他说:「赤也惑,敢问其中的道理。」孔子答复公西赤,冉求性退,所以引进他。仲由办事,一办就兼办二人分,所以抑退他。退则进之,进则退之,便是因材施教。一方面老师要对学生十分了解,而另一方面,老师个人的道德学问则是根本,不然“以己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至少要学习孔子的态度,即:崇尚道德,好学不倦。这就是所谓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进入生命,进入过程,进入内心,善待资源,呵护成长。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读解】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有教无类的原则,在今天看来,应该这样理解:不分贵贱和贫富;不分男性和女性;不分年长与年幼;不分聪明与愚笨;不分勤奋与懒惰;不分汉族与别族.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对推动中国的教育、让教育从贵族走向平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并没有能在中国真正实现,直到今天,经济这个无形的大手,还将无数穷人挡在了教育的大门之外。所以在真正解决“三农”等问题之前,“有教无类”的理想,距离我们还很远。想到那些因为贫穷而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人们,我们能有条件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们,应该更加懂得珍惜才是。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孔子没能实现“有教无类”,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有教无类”,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没能实现真正的全民义务教育。看看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甚至像朝鲜那样的穷国的教育状况,我们这个主张“有教无类”的国家,难道不该汗颜吗?问题出在那里?出在我们只有主张,而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从来就没有跟上;中国人是用嘴搞义务教育、搞“有教无类”,而人家是用制度。

【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
《学习《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1. 学习《论语》有感
  2. 学习《论语》有感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学习《论语》有感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学习《论语》有感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学习《论语》有感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学习《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