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原文】盂子曰:“人有恒言,(1)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释】(1)恒:常。【译文】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段意】此章是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修养立定
孔子、孟子:天下国家,政者,正也,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盂子曰:“人有恒言,(1)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释】(1)恒:常。
【译文】孟子说:“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
【段意】此章是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修养立定了根本,就能把家、国、天下的事情办好。《大学》发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一原理的进一步深化。
【读解】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似乎与孟子所说的路数恰恰相反。 关键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 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 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大学•经》)
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 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原文】孟子曰:“身不行道,(1)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2)不能行于妻子。”
【注释】(1)身不行道:朱熹《集注》云:“以行言“之。”(2)使人不以道:朱熹《集注》云:“以事言之。”
【译文】孟子说:“自身不践行大道,对妻室、子女都推行不了:不依大道来使唤他人,连妻室、子女都不能差遣。”
【段意】此章是勉励人们要以身作则。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