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正文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901

概要: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个设计通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且看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课文内容”,而上述问题却把“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可见,编者对本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 再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也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个设计通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且看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课文内容”,而上述问题却把“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可见,编者对本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
再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也教过地理,就曾出过类似B的地理题,看到这道语文题不禁让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疑问。

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而由训练和考试造成的不是感悟,而是成为技术性阅读,如果施教者本人对“教什么”又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很容易导致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我并不反对技术性训练,我反对的是说明文教学中不要“语文”的那种技术性训练。)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下面是2000年笔者执教《日本平家蟹》(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4册)的课堂切片。笔者力图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给“语文”。

导入:

师(神秘地):这一课,我请大家品尝日本海鲜。(生笑)(指教科书扉页彩图)大家看菜单,请点菜——

生(齐):日—本—平—家—蟹!

(板书课题、作者)

师(示意女生A):服务员,请上菜——

(预习时已做安排。该生擅长绘画。)

女生A:用彩色粉笔作板画。(如下图示意)




师:通读课文,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赏菜——探讨写的什么

女生A(画成):说起这只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概述1—3节大意)

(再找学生概述第3节后面的课文内容。)

师:现在,用一句话来概述课文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师(指板画):拼盘是一门艺术,它讲究色彩、比例、造型和布局。文章的剪裁艺术也是这个道理。这只蟹是主角,它代表“人工选择”,详写(板书:人工选择;详);海虾是配角,代表“自然选择”,略写(板书:自然选择;略);海草是点缀,代表传奇故事,是引子(板书:传奇故事;引子)。(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上图。)

品菜——探讨怎样写的

师(指板画):日本平家蟹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背部的斑纹酷似日本武士的面孔。

师: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蟹壳,看看下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默读第4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生叙述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师:默读课文,找找文章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举了哪些例子,并试着给“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个定义。

(生读例证;下定义。)

师:除了文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投影:“蛋鸡的驯化”、“长颈鹿的颈长之谜”。内容略。)同样的说明对象,投影上的内容和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生:投影上的内容是平实说明,这篇课文是生动说明。

评菜——探讨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呢?

生: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再说,日本平家蟹本身就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例证。

师:作者引述《平家物语》的传奇故事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生:作者的引述只是为了引出“日本平家蟹”,可是,引述的篇幅是不是也太长了?

师:××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们,科学小品讲究科学性,但也讲究趣味性。当然,科学性才是第一位的,趣味性必须服务于科学性。科学小品如果过分追求趣味性,就有可能造成文章的详略失当。(我把板画上作为引子的“海草”画得掩盖住了详写的主角“蟹”和略写的配角“海虾”。)这就叫主次不分,详略失当。(学生心领神会。)

总结——探讨还可以怎样写

师:××,你认为作者引述的篇幅长了些,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把本文修改一下。

生:我这样开头——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着一种背部斑纹十分古怪的蟹,它的模样和形状都跟日本武士的面孔惊人地相像。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生鼓掌)

师:作者撷取了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演绎了一个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神话。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这样的有第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节课,我让学生“吃”进了“语文”,品尝到了一盘“语文”的盛餐。“语文教学是个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语文课,特别是说明文阅读课,“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王荣生:《两个课例评议》,《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3]叶圣陶:《文章例话》,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在比较中品味语言(咬文嚼字)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相关文章
  1.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