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古诗词赏读六步法(苏教版)» 正文

古诗词赏读六步法(苏教版)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41

概要: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这一遍朗读要求学生声音洪亮,注意节奏,读出对诗词的理解。四、研读 想情景再现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

古诗词赏读六步法(苏教版),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这一遍朗读要求学生声音洪亮,注意节奏,读出对诗词的理解。

四、研读  想情景再现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 “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  
展开联想,演绎画面时,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
----- 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想像的方法:
-------1、因果联想 
2、对比联想 
3、相似联想 
4、接近联想 
5、由此及彼联想 

示例: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1)、为什么喝醉?---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才能使他暂时忘却现实,沉浸在幻想之中。
2)、跟谁一起喝酒? ------  与好友陈亮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3)、他们在一起喝酒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 

------------这一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意境韵味

五、朗读  诵诗人情感
--------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六、美读  吟诗我合一
什么叫美读呢?叶老先生解释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叶老先生对孟子读诗法的运用,也有创造性,那就是突出了“情感性”。读者在对作品做“美读”的时候,应当“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看来,所以“美读”,其实就像演员一样,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为喜怒哀乐,阅读者成了作品的主人公。
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之意。一般论者都强调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由此,对“美读”作点新的诠释和演绎,也就是更关注于后者。这样一来,所谓“美读”,应当是指阅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关于“美读”的本体特征,如果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美读不仅是主体间愉悦地对话,更是审美创造上的视界融合。“美读”其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高层次阅读活动,所以美读的过程也是遵循美感的规律的。
关于美感的规律,今天的美学界一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形式感知,得到的是“悦耳悦目”的愉快;其次是内容领悟,得到的是“悦心悦意”的愉快;最后是形上超验,得到的是“悦志悦神”的愉快。美读是一种由“悦耳悦目”到“悦志悦神”的愉悦地审美心理过程,它不但给人以认知而且还给人以精神享受。
美读的作用,首先就是给人以愉快。因为美读,简而言之,就是美美地读,即愉快地读。或者说,凡能激发起人的愉悦情感地读,都可成之为美读。借助美读,可以解放学生心灵,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所以美读是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的最好的途径之一。

结束语:古诗词赏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寻失落的人文意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开启潜能无限的心智,提高和滋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引发生命成长意识、人文关怀意识,能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翱翔于古诗词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构筑的世界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自觉自主地生成语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审美品位,提升人文品质,更能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塑造高贵的灵魂。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一把雨伞,让你考试写出满分作文!(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