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这是高适最有影响的七言古诗。这首诗以豪壮为基调,兼以悲愤,以叙述场景的转换构成全诗的跌宕起伏。先以豪壮之调扬起,“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是何等的富有气势,随之写战士之死、少妇之思,豪壮之气弱而悲愤之气生。既而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豪壮取代悲愤。最后以自己的抒情、议论作结,情绪下落。同时,这首诗采用合而后分的表现方法,“男儿本自重横行”,既是写将军,又是写战土。高适把重心放在战士身上,写战士慷慨应征,不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实践着男儿重横行的人生准则。将军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赴死与乐生相成了鲜明的对比;“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对此唐汝询曾在《唐诗解》里评价道,汉将邀功生衅,恃恩轻敌,致使征人久戍不归,战士苦于征战而思李将军守备以息兵,彼此共享太平安宁。高适通过戍边战士的遭遇和生活感受婉转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怀,他并非因战士的悲壮而悲壮,而是把自己的精神借助战士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依然是充满矛盾的,为功名赶身边塞理应杀敌立功,为征人之苦则应消弥战争,让征人无须慷慨献身,无须遥隔万里思亲。在这方面,岑参同类型的诗
论盛唐高岑边塞诗(之二)(人教版九年级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这是高适最有影响的七言古诗。这首诗以豪壮为基调,兼以悲愤,以叙述场景的转换构成全诗的跌宕起伏。先以豪壮之调扬起,“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是何等的富有气势,随之写战士之死、少妇之思,豪壮之气弱而悲愤之气生。既而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豪壮取代悲愤。最后以自己的抒情、议论作结,情绪下落。同时,这首诗采用合而后分的表现方法,“男儿本自重横行”,既是写将军,又是写战土。高适把重心放在战士身上,写战士慷慨应征,不畏寒苦,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实践着男儿重横行的人生准则。将军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赴死与乐生相成了鲜明的对比;“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对此唐汝询曾在《唐诗解》里评价道,汉将邀功生衅,恃恩轻敌,致使征人久戍不归,战士苦于征战而思李将军守备以息兵,彼此共享太平安宁。高适通过戍边战士的遭遇和生活感受婉转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怀,他并非因战士的悲壮而悲壮,而是把自己的精神借助战士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依然是充满矛盾的,为功名赶身边塞理应杀敌立功,为征人之苦则应消弥战争,让征人无须慷慨献身,无须遥隔万里思亲。
在这方面,岑参同类型的诗则显出雄杰气象。他的儒雅之气有建功立业之志作为内涵,丝毫不妨碍在诗歌里创造出雄杰气象,不必仿效高适就有了几分豪气和阳刚之美。只是没有高适的豪气那样强烈、刚硬,没有高适的阳刚之美那么耀眼。他的《送人赴安西》;“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及《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和高适的《蓟门行》相类似,语言的平和,削减了诗中原本应该有的雄健,诗中征人怀报国之情一生征战,经岑参艺术表现成为边塞英雄,虽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有讥讽战争经久不息、民苦于战的意味,但关西老将年已古稀而能苦战依然是英雄形象,这和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一的“一生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同为写实,高诗蕴含的是战争造成的孤苦衰老的痛苦,岑诗中的主人公则老当益壮。岑参写得更好的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
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
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
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
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岑参此时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驻扎在轮台。诗中表现的边塞风情和将士艰苦的生活,是岑参边塞诗的重要特色。他不讳言边塞的艰苦,甚至是渲染边塞的艰苦婉转地表现战士的顽强斗志,支撑战士意志的是英雄主义,使他们足以战胜生活的艰难和强敌的凶悍,所以两首诗都以必胜的信念为旋律,以边塞之苦和“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的颓丧映衬将士的卓越不凡。他把后者表现得越充分,诗中的雄杰气象就越鲜明。相辅而行的是,岑参在诗中直言一定成功,或是等待出征的军队凯旋归来,“车师西门伫献捷”;或是歌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也是他的心志。许中虽然有“战场白骨缠草根”的惨痛描写以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遭遇,但岑参不为之凄切,诗也不因有它而显悲色。
⒊ 尚质主理与尚巧主景
高岑诗歌风格差异较大的是,高适常在诗中说理,表白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在这样的时候,他往往不用华丽的文辞,就事论理或者就人论理,如说“飘摇未得意,感激与谁论。昨日遇夫子,仍欣吾道存” (《酬司空璲少府》):“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酬裴秀才》),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岑参则喜欢在诗歌里状景,对眼前景物作高度艺术化的处理,精炼警辟如“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天晴云归尽,雨洗月色新(《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粗犷奔放如“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在表现边塞景色的时候,因边塞风情的野性,形成他边塞诗奇峭的风格。
前人曾说高适的诗主理而岑参的诗主景,主理与主景所指的是各自的创作倾向,高适偏于理,岑参偏于景。他们曾在天宝11年(752)与杜甫、储光羲、薛据一起登过位于长安的慈恩塔(即大雁塔),高适写了《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岑参则写了《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鲜明地表现出两人不同的创作风格,高适就佛塔说佛理,虽免不了描写了登塔所见的景致,但重于理而轻于景。如诗的开头写道:“香界泯群有,浮田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佛忻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王。”诗中因登佛塔悟佛理,感觉与尘世晃然有隔,仿佛进人另一个世界。岑参则不同,他心骛八极,思落天外,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睁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夸饰慈恩塔的高险和鬼斧神工,使本来不神奇的慈恩塔在旷荡无垠的空间异常神奇。
高岑同一题材的创作具有的不同的风格不是偶然的,两人在把握创作的视点时相对疏离对象本体,赋予慈恩塔艺术特质,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创作趣味。这时时表现在两人的诗歌创作中,边塞诗也不例外。较特殊的是高适和岑参所赴边塞的具体地域是不同的,高适主要是到燕赵之地,即他诗中所写的蓟北;而岑参则到天山南北一带,即他边塞诗中所写的天山、昆仑、阴山、翰海等地。燕赵之地常为人知,天山南北则罕为人知,这使得高适很少在诗中描写燕赵之地的景色,而岑参常为天山南北的风光所吸引,导致边塞诗鲜明的地域特征。加上他好奇异山水的性格,有意追求对奇山异水的观赏,猎取奇山异水入诗,于是,即使岑参不在诗中矫饰以为奇,诗中之奇也是客观存在的。
再来看看高适的《燕歌行》,诗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常轻敌”,“死节从来岂顾勋”都在说理,言说男儿在社会上的生活原则。出自性情,男儿就当纵横于疆场,高适对人生的这种体认是很深刻的,他在诗中不止一次运用“横行”这个词,表示男子汉的人生,究其根柢是建功立业,这既是传统的人生观,又是高适现实的人生态度;从道义上说,身当恩遇(“天子非常赐颜色”)就应该报恩,恩义重于生命,一方面是为天子尽忠,另一方面是为自我尽性,那么战场的艰险就不能改变男子汉忠君爱国的节操。因为有这样一些习以为常而又执着的道理贯穿在《燕歌行》中,高适性情的豪爽就受了理的节制,欲奔放而不能了。他的《塞上》也可为代表: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临
此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
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虽说是写边塞,主要是因边塞的现实状况献安边之策。高适对边塞的不太平很有忧虑,漫长的边境线上,汉兵的全面防御不足以息事安民,北边战事未了,南边烽火又燃,汉兵疲于奔命而边境始终不得安宁。这种边塞局面使高适对当时所采用的两种战略提出疑问,一是“转斗”,可补于一时而不能治长久,边乱依然,二是“和亲”,唐以来,曾派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等和亲于契丹与奚,和亲之际彼此相安,时间长了,矛盾冲突仍不可免,还是刀兵相见。所以他主张用武力全面地横扫边塞,并借西汉的飞将军李广表现这种意愿,以结束战争。高适的这首诗最终表现的是以武镇边的不可能,“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他的思想与朝廷安边之策的不吻合,怀武略难以施展,空有安边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高适的思想情绪很沉重,壮心受到了很大的压抑。说理的滞重和情绪的忧郁使他的诗歌风格完全不能有超拔的态势,诗歌的语言自然质朴无华。
岑参的好奇性情和杰出的创作才能的融合,使他进入边塞,见到一般人未曾见过的景象,身为诗人有了用武之地。如火山景象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碳,何独然此中”(《经火山》);热海景象 “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都是唐代边塞诗很少涉及到的。景象原本奇特,岑参的想象又出人意表,火气、热浪的升腾,使天地浑然,气势磅礴。岑参边塞诗写景奇峭的风格还表现在他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这三首诗写征人的边塞生活,代表了岑参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开拓了边塞诗的境界。评价过高适的陆时雍评价他:“岑参好为巧句。真不足而巧济之,以此知其深浅矣。故曰‘大巧若拙’。”他认为岑妻是有意识地用巧来掩饰不足的真情,有欠公允,好巧则是真的。如《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