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11

概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

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例说多媒体的使用(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
  1. 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孟子(人教版高二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