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也谈语文课程性质» 正文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22

概要:在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笔者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1、回归中庸之道。古代圣贤主张中庸之道,但实际上我们又很难做到中庸,反倒是走极端的时候多。忽“左”忽“右”成了常态,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要“一视同仁”。不能重“工”轻“人”,或者重“人”轻“工”。如果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阅读课堂就会失去生动性与生命力;如果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教学就会“忘本变质”。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对过去重“工”轻“人”的矫枉过正,对人文性的过度强化,对工具性的过度弱化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失衡,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忧。因此,一定要持正确的态度,防止“过度强化”或“过度弱化”某一方面的倾向。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是工具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文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平等对话,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阅读写作的自由,启发并调动学生积极提出独特见解

也谈语文课程性质,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笔者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1、回归中庸之道。古代圣贤主张中庸之道,但实际上我们又很难做到中庸,反倒是走极端的时候多。忽“左”忽“右”成了常态,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即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要“一视同仁”。不能重“工”轻“人”,或者重“人”轻“工”。如果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阅读课堂就会失去生动性与生命力;如果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教学就会“忘本变质”。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出现了对过去重“工”轻“人”的矫枉过正,对人文性的过度强化,对工具性的过度弱化导致语文教学的价值失衡,引起人们深深的担忧。因此,一定要持正确的态度,防止“过度强化”或“过度弱化”某一方面的倾向。
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是工具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文性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平等对话,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阅读写作的自由,启发并调动学生积极提出独特见解。但应注意尊重学生不等于学生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不能为了照顾学生情绪而对应有具体是非判断的问题向学生妥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应成为教师对任何问题讨论结果的总结,否则,极易造成错误的价值导向。力求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3、在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为实现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入研读教材,教师要下功夫、流汗水、长智慧,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教材中走进走出。过去一段时间,有的老师对“用”教材的提法出现理解偏差,造成钻研教材不深入。欠妥的个性化处理,影响了对教材的恰当把握和价值发挥,造成工具性没扎实,人文性没落实。“用”教材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我们要正确理解。如果没有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走进教材,正确地把握作者、编者意图,我们怎么谈得上用好教材。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脉络,了解各学段、各册及各单元与各篇教材的作用与关系,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把握教材的培养点与训练重点。
4、树立生活语文的“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作为传授交际工具与传递人类文化的语文教学,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培养及其精神的塑造是它的价值追求,其核心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自信,快乐且有所作为地生活与工作,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结合点。语言文字训练立足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品味,将文字的音形义、词语的内容和美感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由文本走向生活世界,体味到生活的美感与情趣。让语文素养的积淀通过生活中实践性活动加以体现,如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5、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语文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是影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那里,教学中没有脱离语言学习的人文性,更没有脱离人文熏陶的工具性。教师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彰显语文学科魅力的最好明证,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识修养,是保证语文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理念、方法,不断地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学艺术风格。建议学校的教研活动让教师进行名篇欣赏,在研读中感受文学气息,获取精神滋养,在语言文字的涵泳中体验隽永之美、豪壮之情、悲悯之心,只有文学名篇潜移默化于教师心灵,教师的教学才能潜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争取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又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格,为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资料: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朱绍禹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倪文锦.我看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建设,2007,7-8.
[4]陈廷双.还是以“和”为贵.江苏教育.2007年,2.
[5]何宜祖.工具性与人文性冲突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语文月刊,2008,5.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