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语论交友» 正文

论语论交友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24

概要:但是,对待要结交的朋友,他的要求却是及其严格的。所谓 “无友不如己者” 与 “道不同,不相为某” ,正是对交友而言的。这也正体现了孔子严肃认真的交友态度,以及客观灵活的待人处事艺术。因为从交友的深层次上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不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生死相依的朋友的。但“人各有志”,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相为谋”而“道不同”的现象是极常见的;当然,这样的“为谋”也只是共事而已,至于朋友,那是谈不上的。《论语》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子张实在了不起,他主张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贤人就敬他,一般人也容纳他,差的就帮助教育他,这是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也正如孔子所说:“ 德不孤,必有邻。”(4•25)“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 •7)这样看来,我们应在牢记了孔子的 “

论语论交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但是,对待要结交的朋友,他的要求却是及其严格的。所谓 “无友不如己者” 与 “道不同,不相为某” ,正是对交友而言的。这也正体现了孔子严肃认真的交友态度,以及客观灵活的待人处事艺术。因为从交友的深层次上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不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志同道合、生死相依的朋友的。但“人各有志”,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相为谋”而“道不同”的现象是极常见的;当然,这样的“为谋”也只是共事而已,至于朋友,那是谈不上的。
《论语》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9•3)子张实在了不起,他主张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贤人就敬他,一般人也容纳他,差的就帮助教育他,这是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也正如孔子所说:“ 德不孤,必有邻。”(4•25)“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 •7)
这样看来,我们应在牢记了孔子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的前提下,采用子张的思想进行交友,也许这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实际。
总之,虽然从《论语》个别单独一次谈论交友的文字看,有时不免偏狭,但纵观其所阐述的交友之道,仍一以贯之的表现出孔子的 “忠恕”思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论语》谈的最多的是如何交友,我们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首先是交友要讲究诚信。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等,都是我们对诚信品质的高度评价。“人无信不立”,诚信可谓一个人行走于社会的明信片。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者哉?”(2•22)他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8•16)他说:“言必信,行必果。”(13•20)总之,孔子对不讲究信义的道德品质,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 “温、良、恭、俭、让” 和 “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他在与学生们一同谈论各自的理想时,说自己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孔子不仅以诚信的态度交友,而且把以诚待朋友与得到朋友的信任当作交友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去追求。
信不仅是孔子遵循的交友原则,而且是他教授学生的主要功课之一,《论语》中说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其中的信,即诚实。孔子认为,只有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孔子的学生对此也深信不疑。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在这里 “信” 的内容是诚实不欺。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曾子用“信”来检点要求自己,每日反省,简直是近乎苛刻了。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即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有子不仅重 “信”,而且对信的性质进行了说明,即必须符合 “礼”的要求。
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子夏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对待女性、父母、君主(他这一说涉及到了传统五伦中的四伦)相提并论,体现了他对信的重视;他对一个人人品的评价不是看其是否“学”(类似现在的受教育),而是看他的实际行动。一个人只要能做到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没有受到专门的教育,他认为也是非常优秀的。
(二).交友要实践道义。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西方人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主张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因此也就有了所谓 “拉钩” 、“结拜” 、“盟誓” 等等仪式,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间人心”的警示,孔子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9•28)自然也是可以用来称赞仁义之友的高尚品格了。
孔子特别推崇齐国晏婴的为人,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与人交往 “善'而且“久”,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对朋友是慷慨无私的。一次他的朋友死了,其家人无力安葬,他就义不容辞的承担了安葬朋友的责任。《论语》中记载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2)瞧,何其果断!他心怀坦诚,对别人毫无隐瞒,他曾对他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4)他甚至提出 “当仁,不让于师。”(15•36)的观点。
须知孔子与他的学生并不像现在的师生组合,他早期的门下大多与他年龄相仿,比如,秦商小他四岁,颜渊的父亲颜无徭小他六岁,冉耕小八岁,子路小十岁。因此,与其说是师生,还不如说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热情青年组成的社团更恰当呢。到他晚年,他与学生年龄又差距很大,比如他大子张四十八岁,大曾子四十六岁,大子游四十五岁。大子夏四十四岁,大有子四十三岁,大颜回三十岁。这时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既是师生又是忘年交的朋友了。
他的这些学生也同样是主张以义交友的。
子路随孔子归鲁后,先在季氏门下做官,后来又担任卫国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闻讯后,本来可一走了之,但他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结果被乱军剁为肉酱,死前仍牢记孔子教导的 “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冠缨(帽子的带子)才就义。这就是有名的 “结缨而死” 的故事。孔子听闻卫国内乱,曾断言 “子路必死,而高柴则返”。后来得知子路被剁为肉酱,大恸,吩咐下人倒掉所爱吃的肉酱。
前文提到孔子与学生各言其志一事,其中子路就说:“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5•26)
曾子称赞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6)的人是君子。这样的人自然是合格的朋友了。曾参在60岁时,与子夏、段干木设教于西河。子夏的儿子不幸病死了,子夏非常悲伤,眼睛都哭瞎了。曾参听说后,赶忙前去看望。子夏哭,曾参也哭。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食物了。子贡就找机会突围,而且用私房钱买得一石米(石是古代计量单位,约相当现在 130-150斤)供大家食用。子贡是富商,不仅承担了孔子晚年全部的生活费用,而且在厚葬孔子之后给他守孝长达六年之久。
(三).要掌握好交友的度。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 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 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心心相印无话不谈的人毕竟寥寥无几,更何况有 “距离产生美” 这一说法呢。因此,保持朋友之间的距离也就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技巧。那么,孔子自己是如何掌握与朋友交往的度的呢。
首先,他是欢迎朋友给他指出错误的。《论语》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对孔子的学生巫马其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即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让我知道。
其次,他对待朋友的错误采取的态度首先是指出,不听则罢。《论语》中记有这样一件事:原壤是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有一次,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就骂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而且边说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在他的学生子贡问他如何交友时,他还说过这样的话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2•23)对待朋友的错误,当然要坦诚布公的劝导他,推心置腹的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要么令对方尴尬,伤了和气;要么令自己尴尬,自取其辱;最终还是要伤和气。所以 “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应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实际上,孔子的意思要比这高尚的多 ,因为他主张这样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就是说他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不单是从保护自己尊严的角度上说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初中语文生字歌(人教版)
《论语论交友》相关文章
  1. 论语论交友
  2. 论语论交友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论交友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论交友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论交友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论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