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正文

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98

概要:至于忧国怀民题材的诗歌,在曹丕作品中还是较少见的。现存仅有《令诗》:“丧乱悠悠过征,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持”曹丕的大部分诗歌风格和追求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他用这些诗歌像其他建安作家一样为“慷慨”一词做着自己的诠释。但曹丕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却是那些“存异”之作。也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为我们的古代文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诗歌真正体现了诗人的天赋才情,并在建安时期铿锵作响的音符之外另奏出清新雅丽的灵动之音。(四)对建安风骨“存异” 1 诗风清丽钟嵘《诗品》专论五言,他说:“魏文帝诗,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钟嵘对曹丕的评价不是很高,《诗品》中仅将其列为中品。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曹丕的文学创作的成就要远低于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其实,钟嵘《诗品》只是品,对品的标准,纵观其书,却似乎不是说的很明确。曹丕作为建安时期文人中最具有作家主体意识和觉醒精神的一位,应该受到更高的推崇才是。近年来就有些学者称:曹丕因其本人在文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对文学土壤的

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至于忧国怀民题材的诗歌,在曹丕作品中还是较少见的。现存仅有《令诗》:“丧乱悠悠过征,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持”曹丕的大部分诗歌风格和追求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他用这些诗歌像其他建安作家一样为“慷慨”一词做着自己的诠释。

但曹丕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却是那些“存异”之作。也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为我们的古代文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诗歌真正体现了诗人的天赋才情,并在建安时期铿锵作响的音符之外另奏出清新雅丽的灵动之音。

(四)对建安风骨“存异”

 1   诗风清丽

钟嵘《诗品》专论五言,他说:“魏文帝诗,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钟嵘对曹丕的评价不是很高,《诗品》中仅将其列为中品。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曹丕的文学创作的成就要远低于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其实,钟嵘《诗品》只是品,对品的标准,纵观其书,却似乎不是说的很明确。曹丕作为建安时期文人中最具有作家主体意识和觉醒精神的一位,应该受到更高的推崇才是。近年来就有些学者称:曹丕因其本人在文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对文学土壤的培植,实际上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和灵魂人物。

当然,钟嵘对曹丕的诗歌也有肯定之处,“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诗品》曰:“李陵诗源出于《楚辞》。文多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如此看来,曹丕五言诗的源头应是《楚辞》。《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心志,放荡不羁,而用词华丽,对偶工巧,代表了文学逐渐进入一个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曹丕身为世子贵族,位尊权重,自然无怆怨之情,不似李陵。因此,钟嵘的这句话其实无意中告诉我们曹丕诗歌注重抒发个人性情且用词华丽,对偶工巧这样的一个事实。而“颇得仲宣之体则”一言更能验证以上的推断。众所周知,王粲的诗赋注重炼句锻字,风格清丽。所以曹丕诗歌除慷慨悲惊之外,另有一大类作品风格清丽,感情婉转细腻,音调流转和谐,在建安文学中很具特殊性。《燕歌行》二首是这种特殊性的最集中体现。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一首所谓的“代言体”诗。站在思妇的角度,以思妇的口吻抒发思妇内心的感受,诗人体情之入微,令人叹为观止。作品写了一个思妇在秋夜思念丈夫而不能成眠时的一系列的内心情感和行为,极具阴柔之美。前三句写景,寄情于景同时景以衬情,在第一时间给人一种凄清空寂之感。中间部分以对话和问话的形式抒发了内心强烈的盼归之情。思念之浓,情悲之切跃然纸上,夺人心智。结尾部分再次写景,在景物描写中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思念的强烈。而在诗歌意象方面,不再是建安文人笔下的车马刀剑,山高水冷,而是用了诸如:群燕、秋霜、空房、泪水、衣裳、古琴、星汉等一系列极具美学内涵的事物。韵律方面,压“凉”的韵,给人冷清之感。犹如一支埙曲那样低沉。真正做到了风格清丽、感情婉转细腻、音调流转和谐。

当然《燕歌行》其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他广受好评的代表作之一。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返;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此诗亦是抒发思妇闺怨之情。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曹丕诗歌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那就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作家很注重在自己的诗歌中不惜笔墨绘描自然之景和身边之物,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燕歌行》其一)“悲风清厉秋风寒,罗帷徐动经秦轩”(《燕歌行》其二)“众草之盛茂,华叶耀人目,五色难可纪。”(《十五》)当然,其他建安诗人也不乏类似之作,然多是情景相离,未能摆脱《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影响,景是景,情是情。我们都知道赋比兴中有关的景物描写大多是可以作为诗歌的独立内容存在,尚未发展到后世所说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以景衬情”的程度,但是曹丕做得很好。“别日何易会何难,山川悠远路漫漫”不知是否李义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渊薮,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又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牵肠挂肚衷怀难诉,只能苦中作乐,百无聊赖的愁苦女子形象。

从《燕歌行》二首可以看出曹丕诗歌风格清丽婉约、流转和谐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量使用叠字叠词,此举深得《诗经》一唱三叹之妙。若不论意境单纯形式美则直追《古诗十九首》,“慊慊”、“茕茕”、“皎皎”、“漫漫”、“耿耿”(《燕歌行》)。“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杂诗》其一)、“亭亭如车盖”、“行行至吴会”(《杂诗》其二),“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善哉行)、“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折杨柳行)等,令人目不暇接。叠词在曹丕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令人咋舌,这恐怕也是诗人的诗歌大有可观的原因之一吧。

曹丕之前,曾有一些诗人以“美人”自况抒幽微之情,然而终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代言体”诗,自曹丕始,文学长河中出现了大量的此类诗歌,曹丕功不可没。

曹丕风格清丽的诗歌还有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二首等。《杂诗》其二历来争议颇多:“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此诗是写游子思念故乡的苦闷之情,而《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都认为是写伐吴之事。[2]关于诗歌的主旨为何暂且不论。钟嵘《诗品》曰:唯“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赡”为富足,充足之意,“玩”当为琢磨研究之意。这里应该理解为内涵丰富,主旨幽微晦深的意思,与钟嵘《诗品》的前半句“皆率鄙直如偶语”相对。如此看来,颇有后世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意味。这与当时其他诗人爽朗刚健的直白诗风是有不同之处的,也体现了作者作品清丽婉转、内涵幽深的特点。

总之,其诗与曹操、曹植有很大的不同。刘勰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诗品》曰“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说的都是曹丕诗歌便娟婉约的风格。

2、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曹丕诗风慷慨之余有清丽,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孜孜不倦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尝试。

曹丕诗歌的内容题材有四类:第一类是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其风格与建安风骨慷慨悲惊,爽朗刚健的主体特征相似,我们上面已经论述过。第二类是宴游诗,如《芙蓉池作诗》。第三类冯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燕歌行》即属于此类。第四类是一些游仙诗等,题材内容丰富。

作家的生活阅历和个人气质往往直接投影于他的艺术作品。曹丕虽南征北战,但他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曹操的羽翼之下,那时天下三分局势基本已定,生活安乐,少了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所以曹丕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曹丕体恤多情,多愁善感,风流倜傥,浮华浪漫,不拘小节,情感丰富,甚至具有忧郁的诗人气质与情调。日日与文士们酬唱吟答,赋诗作文。所以,产生了许多宴游诗、游仙诗等。

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的《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的《于玄武陂作诗》,这些诗歌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砾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琴瑟合谐,女娥长歌时,他又会因“为乐常苦迟”而心悲(《大墙上蒿行》),同样,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丹霞蔽日行》)的忧虑。总之他的宴游诗和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一道为山水诗寄情于景树立了榜样。

游仙诗方面。曹丕仅有一首《折扬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然而对两晋时期玄言诗和游仙诗的盛行亦有一已之功。

对诗歌形式的创新,曹丕是不遗余力的,如果说其题材内容的多样是因为生活阅历和个人气质无形当中决定的,那么形式的多样化,则更能体现作家的有意识的追求和尝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著名的作品《杂诗》,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题材,他那“弃置勿复阵,客子常畏人”的体验,甚至超过了汉末游子自身的切肤人之痛,他虽然仅存诗四十余首,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接受新理念走进新语文(苏教版)
《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相关文章
  1. 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2. 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曹丕和建安风骨(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