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秋水(人教版高一)» 正文

秋水(人教版高一)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369

概要: 课文赏析1.比中有优劣 比中见真知——谈《秋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秋水》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之分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之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泊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秋水(人教版高一),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文赏析
1.              比中有优劣 比中见真知
——谈《秋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秋水》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之分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之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泊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之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已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是由不“自知”到有“自知”的升华;也有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即由“始吾弗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今睹子之难穷也”。此时的河伯已认识到了大海的无穷性,即世界的无穷性,从而对他物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做法不同,结局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们的是失误。
河伯在见到自己“不辩牛马”之后,之所以会产生自大、自满的情绪,其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他的无知造成的,正因为他孤陋寡闻,见识浅短,才被眼前浩大的景象所迷惑,才会妄自尊大,唯我独尊。
二是由于河伯看问题的方式不对。正确的认识来自正确的思维方式,错误的认识往往出自于错误的思维方式,河伯之所以会犯错误,与他的主观臆断有关,主观臆断就容易犯片面主义的错误。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才使河伯看不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认识不到“强中更有强中手”。
(选自《语文报》2002年第352期)
2.                         《秋水》哲理美探微
人的主观认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河伯作为黄河之神,只生活在黄河渚崖两涘之间的小天地里,看到的河流都比黄河小,且“百川灌河”,待到“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自然“欣然自喜”;见到北海“不见水端”后,通过比较、鉴别,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见。这足以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受其生活环境的制约,受所在时空的影响。如课文删节部分的类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其实,这正是《秋水》全文阐明的道理之一。
    正视自己,虚心求学
    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尽管作者是将其作为寓言来阐明哲理的,但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绘声绘色,尤其是河伯的形象,栩栩如生。当他身处黄河,眼见“百川灌河”的雄壮、开阔时,“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因而“欣然自喜”,露出得意之状溢于神表。待亲自来到大海,“不见水端”时,才“旋其面目”,喟然长叹,责备自己“以为莫己若”的狂妄自大,感叹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种前后对比鲜明的态度,给人的启示很深。河伯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其闪光点就在于他能正视自己的诚实态度。与那种明知己错,却强词夺理、百般掩饰者相比,可谓难能可贵。可见,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感到不满足,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能在学识上有所进步。不然,永远只能作井底之蛙。
    体现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常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否定客观事物的区别。多少、好坏、有无、大小没有绝对界限,都是相对的,“齐万物”“一死生”。这一点在选文中比较含蓄,不仔细推敲,难以体察。黄河相对于众河流可谓大矣,但相对于北海,它又是渺小的;而北海相对于黄河可谓大矣,但“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真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何为大?何为小?孔子的学识在当时可谓是无与伦比,伯夷的义也是众莫能及,但也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如此来说,学识上何为渊博?何为浅陋?
    当然,庄子的这种混淆事物的界限、否定客观事物差别的哲学观点,会使人陷入不可知论之中,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但从中我们也可得到启示:宇宙无穷,群体宏大,学无止境。
    百闻不如一见
在故事中,河伯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应该说,河伯是一个比较明智的神,在未见到北海前,它确实听到过许多教人谦虚、不能骄傲的“野语”,可他偏偏“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岂不是明知故犯?由此可知真要理解别人的教诲,仅靠听透理论,而不去联系实际,是远远不够的。自古以来,劝人惜光阴、争分秒的格言警句可谓多矣,然而有几人真正听进去了?往往待到“白了少年头”时方悔之晚矣。连河伯这个超人的神灵也难免落入俗套,可况芸芸众生乎?可见,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身体会,才可能对理论真正理解。育人者想掏心挖肺地教诲别人一番就使之“幡然悔悟”恐怕难矣。
(选自2003.12《语文教学通讯》有改动。作者:邱曙英)
    三、美文荐读
    《庄子》选段

北海若曰:“井  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以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教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高考作文得高分七“要”(粤教版高一必修)
《秋水(人教版高一)》相关文章
  1. 秋水(人教版高一)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秋水(人教版高一)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秋水(人教版高一)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秋水(人教版高一)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秋水(人教版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