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高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集景(三)» 正文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集景(三)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50

概要:8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十)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86.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88.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89.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0.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9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92.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句集景(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8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十)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86.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87.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88.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89.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0.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92.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93.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十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94.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9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97.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9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十二) 《石钟山记》  苏轼
99.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10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0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02.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10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0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项脊轩志》  归有光
105.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10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07.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十四) 《五人墓碑记》  张溥
10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09.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110.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
11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11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十五) 登泰山记 〔清〕姚鼐
11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14.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15.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十六)《病梅馆记》 龚自珍  
116.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117.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文学常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