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 正文

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82

概要:(原载《羊城晚报》【评析】面对生活的烦恼,甚至人生的不幸,是最能见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有人曾经打过“水杯”的比方来形象概括不同的人生态度:一只正好装满一半水的玻璃杯,在乐观主义者看来,这水杯有一半是满的;而在悲观主义者眼里,这杯子有一半是空的;现实主义者则会不偏不倚地说,这是一只半满半空的水杯。生活中往往同样的现象或遭遇,却能让生活其间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慨,这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心武的散文《那边有个大花园》,随意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等车”的惯常场景,通过对等车过程中一群情绪各异的乘客的简单勾勒,形象地层示了在生活的烦恼面前人们的不同生活态度。在这个漫长而无奈的等待中,有的人耐心守望,随遇而安;有的人急不可耐,另寻他途;有的人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有的人苦中作乐,调侃解嘲。文中重点描写的是那位“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妇女”。她一直在马路牙子上站着,她也烦恼,她也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痛苦等待中煎熬,但她却能在烦恼中自我解脱,在灰暗沉重的城市上空,发现仿佛来自天国的“花园般”的彩霞。这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她在独自沉浸和欣赏“花园”的同时,她的

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原载《羊城晚报》



【评析】



面对生活的烦恼,甚至人生的不幸,是最能见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的。有人曾经打过“水杯”的比方来形象概括不同的人生态度:一只正好装满一半水的玻璃杯,在乐观主义者看来,这水杯有一半是满的;而在悲观主义者眼里,这杯子有一半是空的;现实主义者则会不偏不倚地说,这是一只半满半空的水杯。生活中往往同样的现象或遭遇,却能让生活其间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感慨,这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心武的散文《那边有个大花园》,随意撷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等车”的惯常场景,通过对等车过程中一群情绪各异的乘客的简单勾勒,形象地层示了在生活的烦恼面前人们的不同生活态度。在这个漫长而无奈的等待中,有的人耐心守望,随遇而安;有的人急不可耐,另寻他途;有的人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有的人苦中作乐,调侃解嘲。文中重点描写的是那位“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妇女”。她一直在马路牙子上站着,她也烦恼,她也在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痛苦等待中煎熬,但她却能在烦恼中自我解脱,在灰暗沉重的城市上空,发现仿佛来自天国的“花园般”的彩霞。这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她在独自沉浸和欣赏“花园”的同时,她的浪漫乐观的感受和情绪,“竟像湖中涟漪一般”荡漾开来,明显地感染了身边的人,让在城市生活中终日忙碌奔波的乘客,暂时抖落了心灵的尘埃,“获得了一种舒张快意”。



老人的浪漫与乐观,不是一种无视现实的轻浮自欺,更不是一种故作天真的矫揉造作。从她“头发已然花白却从不染发”的细节,可以真切地感觉到她的阅历丰富和内心坦荡;从她“一直在马路牙于上站着”的情景,以及不知不觉地向身边人道出自己的美妙感受,也让人明显地意识到老人的朴实平凡和豁达善良。尽管她内心平静,但她是生活的真正强者;尽管她毫不张扬,但她追求和实践的是有质量的人生。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信息时代的高技术社会,需要高情感来平衡。心理学家也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物欲挤压日趋激烈的时候,最迫切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在悲观失意者面前,即使是风和日丽,百花绽放,他也会感到阴云密布,满目凋零;而在乐观向上者眼里,即使是凄风苦雨,秋风萧瑟,而他也能感到天高云淡,生机盎然。因为在他的心中,常常保留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大花园”。在这块亲手浇灌的花园里,早巳撒满了明媚的春光。







【例文2】



我爹小传



广西  王天荣



(一)



爹出生于贫穷困苦的年代.生活的拮据,以致年幼的他便辍了学,整日不是放牛就是打柴。而后稍大一点,爹硬拽着瘦弱的身体去出工,满分10分,由于爹肯干苦力,得8分。



俗语说:“三岁牯子十八男。”爹十六岁便拿了10分,村里的人一下子对爹刮目相看,美其名曰:牯儿!二十岁那年,爹把娘娶进了家,于是村里的人不再叫“牯儿”。叫啥?叫“牯哥”。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照面就这样叫。



(二)



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脸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不辍,因为有了家,也有了哥。那年头,读书人不多,爹人缘不错,也稍有点文化,就捞了个队长当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爹性情温和,但干起正事来,凶巴巴的,严厉至极。或许是害怕,村里的人不再叫“牯哥”,改叫“队长”,心底里却直叫他“雷公”。听娘说,爹为这事还伤怀不已。不过久而久之,爹也觉得满不错,心中不由升起往日的豪情,整日露出灿烂自豪的笑。



(三)



七八年,爹下了“岗”,分到了自家的山地。他怀着满腔热情和一股拼不完的劲,开荒造林,种植养畜,没几年就脱了贫。但后来有了姐和我,“人多好做,人少好吃”,刚起的家,又重返往日的困苦——尽管爹仍有满腔的热情和拼不完的劲。或许爹当年太凶,村里的人牢骚满怀,于是放下“队长”不叫,又叫上了“牯哥”,小孩子便叫“牯叔”。爹整日为生活而算计,也就不再像从前那般在乎叫啥了。他只知扛着镐锄早出晚归。



(四)



斗转星移,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爹开始放下手中的镰刀和镐锄,去做一些小本生意。尽管盈利不多,但爹朴素,谨慎,没几年就再次脱了贫。后来,爹学了些科学养殖技术,就投资开了渔场,偌大十几亩,养上了青一色的鱼。一年下来,赚的钱自然不少。于是爹就建起了美观大方的住房,买起了彩电,装上了电话,大门上还多了张“小康文明户”的牌子。



不过,村里的人仍叫他“牯哥”,却多了一份亲切感。别的村人管叫他“师傅”,但爹不习惯,第一次听到,还回家对我们大发牢骚,说什么真别扭的。于是认识他的人都管叫他“牯叔”“牯叔”之类的。



(五)



去年夏天,爹去市里谈生意。不知为啥,一回家,满脸的难为情,说话也别扭,进了房间半天不出来。娘私下对我们说:爹是不是有了外遇?于是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问爹。爹憋了许久,才涨红着脸说:“那些人管我叫‘老板’,你们说难不难为情?别不别扭?”



我们笑出了眼泪,躲在外面的娘也一样……







【评析】



一个眼光睿智、才气横溢的中学生,为他可敬可爱的爸爸写下了一篇生动的传记。



为人物作传,无论是选材组材,还是审定主题,都有很大的难度。小作者定题为“小传”,适当缩小范围,凝集视点,可谓难得的聪明之举。“小传”前冠以“我爹”,不仅标示人物,而且表明了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体现了亲情,给人一种亲切、真诚、朴实之感。儿子为爹作传,是罕见之事,也是出人意料之举,创意颇深,给读者的吸引力就可想而知了。



全文自然分成五个断面:爹的出身与成长,爹当了芝麻官,爹的失落感,爹成了“师傅”,爹当了“老板”。每个断面是一个视点,生动的记叙了爹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与个性特点。透视并联结各个断面,一个经历坎坷、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以五个断面来表现人物的大半生生活,整体结构是“快节奏”的安排。每一个断面的铺叙,充分揭示人物的品格、个性,又是“慢节奏”的演绎。这种快慢节奏的变换组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经历和多变的人生,而且避免了冗杂繁复的社会变化过程的交代与衔接,既节省了笔墨,又使行文简洁生动。



五个断面,集中反映了“我爹”的变化。首先是称呼之变:由“牯儿”到“牯哥”,由“牯哥”到“队长”,又到“牯哥”、 “牯叔”,再到“师傅”和“老板”。其次是事业之变:由“出工”到“当队长”,再到“下岗种地”,后来到“开渔场”、“谈生意”。第三是性格之变:由刚强到严厉,再到“不在乎”,又到“不习惯”别人叫他“师傅”,最后对“老板”的称呼“难为情”。这许许多多的变,集中地表现了“我爹” 刚毅、朴实、憨厚、奋发有为的性格。



在各个断面之中,小作者还注意描写“我爹”的有关细节。“十六岁便拿了10分”,“我爹”少年时便不同凡响,做事肯下力气。“村里的人……心底里却直叫他‘雷公’”,“我爹”干正事的严厉性格跃然纸上。“只知扛着镐锄早出晚归”,透着一种迷惘和无奈。“大门上还多了张‘小康文明户’的牌子”,“我爹”勤劳致富的业绩一目了然。“我爹” 谈生意回来“满脸的难为情”,惹得娘怀疑他是不是有了外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情趣。



细读此文,借鉴小作者写人记事的高明之举,我们也能写出有创意的美文。







【总结】



1.记叙要有节奏感。记叙的节奏由内容和情感决定。详叙的内容,细部的刻画,节奏宜缓慢。略叙的内容,概括的交代,节奏应加快。快慢节奏的交替与变化,就使文章波澜起伏,情感丰富。



2.快节奏的语言,宜用短句。快节奏的构思,也就是现代流行的“意识流”手法。快节奏中有跳跃、省略,但不可使内容断裂,应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快节奏表达时感情奔放,热情洋溢。



3.慢节奏的叙写,多采用特写方式,注重内容的开掘和描写的细腻。多角度的观察,细节的描绘,心理的刻画,全方位的铺叙,深沉婉约的情感,一般多用慢节奏表达。



4.根据内容掌握记叙的快慢节奏。把应快写的内容拉长,文章就繁冗乏味。把应慢写的内容忽略,文章就空洞无趣。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该详不略,该略不详,文章才会丰富多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语文大课堂活动的“新”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