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正文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10-16 16:50:0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423

概要: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诵读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陈钟梁先生在多个场合说,古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大量的背诵、积累;初中阶段,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唤起灵性;而真正悟性的获得,可能要到高中阶段,不过这也仅仅是悟性的启蒙阶段,因为真要获得诗的鉴赏力,需要不断有新知识、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的积淀。因此高中阶段仍是诵读古诗的黄金时段,诵读切不可轻易降低要求,更不可放弃。教材中所列的古诗要背,自己搞的选本中经典的诗也要背。通过大量的背诵,培养语感,品味诗意,提高阅读能力,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四、点拨点评古诗阅读最重诵读,最重体验感悟,而最忌条分缕析理性肢解,张炎在《词源》中讥吴文英的词为“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但古诗阅读毕竟不能全靠诵读,因为古诗不但是用古汉语写的,而且还是精炼含蓄、跳跃性较大的“诗家语”,它所反映的又是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理解古诗既要有相关的古汉语知识、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诵读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陈钟梁先生在多个场合说,古诗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大量的背诵、积累;初中阶段,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唤起灵性;而真正悟性的获得,可能要到高中阶段,不过这也仅仅是悟性的启蒙阶段,因为真要获得诗的鉴赏力,需要不断有新知识、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的积淀。因此高中阶段仍是诵读古诗的黄金时段,诵读切不可轻易降低要求,更不可放弃。教材中所列的古诗要背,自己搞的选本中经典的诗也要背。通过大量的背诵,培养语感,品味诗意,提高阅读能力,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四、点拨点评

古诗阅读最重诵读,最重体验感悟,而最忌条分缕析理性肢解,张炎在《词源》中讥吴文英的词为“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但古诗阅读毕竟不能全靠诵读,因为古诗不但是用古汉语写的,而且还是精炼含蓄、跳跃性较大的“诗家语”,它所反映的又是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理解古诗既要有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点评。不过这个点拨和点评是建立在对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点拨在语言。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有“黄鹂”“好音”等丽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环境,抒发的是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点拨语言,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在于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用字之妙,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点拨在语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生潜咏细玩,可能会体悟得到这首诗独特的形式和所蕴含的诗意,但适当的提示与点拨会让学生理解得更快更深。如把省略的部分补上去,完整的表达是这样: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拨在诗意。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语),学生学识见识尚浅,自然需要老师的点拨。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是一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张籍领会了朱庆余的意图,并对他的才华作了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点拨要注重实效,要讲究方法,不宜操之过急,不宜大包大揽。点拨不是鉴赏,更不是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点拨只是诗歌诵读的辅助,只是学生有疑难时的引导。通过点拨,诗歌的句意清晰了,形象丰富了,意涵深刻了,学生的感受和体悟也更真切了。在这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写些赏析性的文章,或从语言,或从形象,或从技巧,或从内容,不求面面俱到,慎防泛泛而谈,这样,古诗阅读又自然地上了一个层次,并最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作者邮箱: mjdlz@sina.com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情感领悟说明文读写的灵魂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相关文章
  1.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2.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3. 《枫桥夜泊》时,涛声依旧鸣──“古代诗词阅读教学”新探
  4. 诗词阅读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5.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6.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7.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8.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