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学生的灵性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成活和成长?泰戈 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 三、人格。人格即个性,是人的性格,气质、才智、道德品质的结晶。"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促进人格发展的教学。这个命题是赋予现代学科教学以性格与特色的最根本的思想、最根本的原则。"④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的"文化性"、"思想性"、"情感性"等人文特点,使语文教学在促进人格发展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社会,健全的人格突出表现在: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人道性和民主性。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途径。 先说阅读教学。1、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和率性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师的定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既定的观念支配下对课文进行发掘,再由课文来验证,轻忽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独特体悟。
悟性、灵性、人格——语文教学的三境界,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学生的灵性在怎样的环境中才能成活和成长?泰戈 尔老人用诗歌道出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
三、人格。人格即个性,是人的性格,气质、才智、道德品质的结晶。"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是促进人格发展的教学。这个命题是赋予现代学科教学以性格与特色的最根本的思想、最根本的原则。"④语文学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的"文化性"、"思想性"、"情感性"等人文特点,使语文教学在促进人格发展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社会,健全的人格突出表现在: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人道性和民主性。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途径。
先说阅读教学。1、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和率性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师的定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既定的观念支配下对课文进行发掘,再由课文来验证,轻忽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独特体悟。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抹杀了阅读的自主性和再创性。"文本世界"是丰富的,而阅读中的"读者世界"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语文教学难点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生动性、生命性的体现,又恰是语文教学培育人格的契机。我们认为,教师为学生捕一筐鱼,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捕一条鱼,哪怕是一条泥鳅,一只蟹,因为,这不仅是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在有些阅读教学中,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逼其就范,对学生相左的意见不是鼓励、放飞,而是进行"扭转"、"剪接"。这样,标准统一了,答案正确了,可学生或是失去了身心全面发展的机会,或是在发展中受到扼制和阻碍。学生能否自由率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是认知发展问题,也是人格发展问题。2、善于用语文中的文学形象和人道情感去充盈、唤醒学生的人性良知,用人性良知去体察、关照身边生活。康德把"良知自觉"作为人格判据之一;⑤美国学者霍吉斯在考察了人道主义的渊源及流变后指出:"人道主义传统的中心就是关于人格全面发展的观念。"⑥教育的实质就是使人生活得美好并美好地生活,它不仅要使人"理性觉醒",也要能够使人"良知自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陷入"政治漩涡",就是卷进"经济大潮",因而在教育教学中过多的片面的强调的是"斗争"、"竞争",不适当地培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仇恨、对立的感情,忽缺了人性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体恤、亲和、善良、仁慈、同情、怜悯、友爱、互助、和谐、共处。在《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阅读课教学中,我们"理性的批判"常常多于"切身的同情吧"吧,由此而然,又怎能做到"哀其不幸"而由人及己,推己及人?笔者倒见过这样一个情景:课堂上,老师刚分析完《祝福》,就有一个大同学摸着一个小同学的头说:"我的阿毛要在也有这么大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说这一例子既折射出我们对人性美的浸润不够,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中的"负迁移",下面一例就与教师的思想观念相连了。学习《项链》一文的课堂上,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批判玛蒂尔德"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玛蒂尔德也有可敬的一面,她用十年辛劳而不是用其他手段来捍卫做人的尊严。但这却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矫正。实际上,学生的意见很有见地。我们只注意到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面,而很少顾及他"人道主义"的一面。玛蒂尔德与"羊脂球"一样,是在不幸命运的背景下,在与贵族的反差对比中闪烁着、持守着美好人性的萤光。我们现在最为迫切需要的是人性美、人性善的滋养和哺育,而这,语文教学是有其血脉可以灌注的。3、建立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不是主客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关系,师生共为教学主体;学生之于教师,不是"他"或"它",而是"你我"和"我们"。在这种关系中,语文教学是文化共享,心灵共振,教师不仅在施教,而且在生活着;学生不仅在受教,而且在生长着。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是学知识,也在学习做人、待人、理解、沟通、交往和协作。他们在其中体会到平等,学习着尊重;在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人才会更加自重和自立,以致走出校园,能够与所有人平等、友善相处--平视达官显贵,善待芸芸众生。相反,权威威压下的教学,也许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方面短期奏效,但容易模塑学生的依附人格或奴性人格。学生会把教师的权威当作"人格范型"有意无意地承传下去。因此,建立民主协作、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教学本身,在健全的、民主型人格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同样也呼唤语文教材要更新内容作相应的积极引导。在现行语文教材中,选文中偶尔也涉及到"大人物"与"小人物"的交往,但讴歌的的是"大人物","大人物"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也要让"小人物"肃然起敬,激动不已,永远怀念。总体说来,歌颂"大人物"的选文太多,歌颂"小人物"的太少。"大人物"固然可以歌颂,但"小人物"的坚韧、纯正、善良等高尚的品质更值得颂扬,这才体现平民精神,这才反映最普通的生活本真,这才是学生最熟悉、最贴近、最可践行的生活。
再谈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把作文当成技能操作和技艺炒作,违离到了作文教学的根本宗旨--育人。这既与应试误导和急功近利的教学观有关,还由于我们没有真正厘清人与文的关系。流行的观念是"文如其人"、"言以卒志",事实上,人文关系甚为复杂,有"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的言为心声之文,也有言不由衷、佞言取宠的的媚世之文,还有内心奸诈,营营禄禄而故作中和、放达的人文悖离之文,等等。人文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给作文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给作文教学赋予重要使命,这就是教文育人,求其文人一致、人文合璧!为此,须从三个方面着力:1、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吾手写吾口",以此来弘扬学生创造精神,收到自我教育之功。作文言传心声、言必由衷,将会是自我陶冶、自我"提纯",因为作文从"外察"到"内省"到"外化"的过程,包含着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这里若是"真我"经历其中,必然受其冶炼和养育,但是,作文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心口不一,则是自我躲避、心灵覆盖,不但不具教育功能,反而有其负面效应。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过于注重作文之为"文",在形式上追求结构的完整和"小大人"式的话语模式,在内容上看重的是能否反映了社会正统的时髦的观念,很少尊重到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以致孩子想表达的而无从表达,无所表达的而又煞有介事,学生作文成了孩子们鲜活的性灵在成人世界"语言套子"和"文章框子"里扭打、挣扎的痛苦煎熬。对此,笔者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少提"作文教学",多提"表达教学"。这不是一词之变更而是观念之更新,是努力将"作文"的"为文而作"转变到畅所欲言的表达上来,教师所关注的应是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表达了自己所思、所悟、所知、所愿。2、回归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对学生成长是有害的,它割裂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也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作文回归生活,不仅让学生有写作之源泉,同时也有自我教育之活水。3、牢牢树立真诚为作文做人的第一标准。脱离学生思想感情和生活实际的作文必然是造假。书面作文是用笔说话,老师容许学生作造假之文,无异于纵容学生说假话,由此下去,将会造就学生假面人格--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某些达官权贵满口清正廉洁,满手脏款民膏,便是这种人格假面的典型,这应当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诚然,教育不可能在人生的上游保证下游的清澈,但教育有责任在人生的初期打好人格的底色,导正发展的流向。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救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不立诚信之言,何立真人人格?作文教学的人格培育实在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我们探讨语文悟性和语文灵性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它们是开启语文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的关键要素,而且还因为它们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为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能力支撑。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掌握"何以为生"的生存方式,而且追寻"生以为何"的价值定位。可以说,悟性、灵性、人格是语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三个境界,它们构成了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三个阶梯,这三方面的合理建构,正是语文教育"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