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正文

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32

概要:到这里,媒妁的作用已经很明确,可前人并未给出聘娶制的准确概念,而参照《说文义证》中说“娉今作聘,问婚也…李善注:娶女曰聘67”,我们可以给聘娶制如下定义:以男方为主体,女方为客体,媒妁为中介,主体委托中介给予客体一定的财物并约定婚期,候时迎娶的婚姻制度。历史上还有一种“强聘”的现象:《左传》中载:“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妻之焉68”《左传》中亦有“春公如齐,高固使齐侯止公,请叔姬焉69”这些都是用强以娶妻,固然也送了一些礼物等聘礼,但女方并不情愿,此中没有媒妁的参与,但就形式而言,还是聘娶婚一类的。七、“姻”“特”“赘”所揭示的男娶制甲骨文中没有“姻”“特”二字,春秋战国时期二字写做“ ”“ ”。《说文》:“姻,婿家也”、“特,朴特牛父也”。《郑笺》曰:“婿之父曰姻,我采葍之时以礼来嫁女,女不思女老父之命而弃我,而求外婚特之女。”可以见得,《郑笺》注释“姻”是正确的。足以证明《小雅 我行其野》中的7“不思旧姻,求尔新特70”二句中的“特”为被女方遗弃的男子。《白虎通 嫁娶》云:“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71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有男来女才成

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到这里,媒妁的作用已经很明确,可前人并未给出聘娶制的准确概念,而参照《说文义证》中说“娉今作聘,问婚也…李善注:娶女曰聘67”,我们可以给聘娶制如下定义:以男方为主体,女方为客体,媒妁为中介,主体委托中介给予客体一定的财物并约定婚期,候时迎娶的婚姻制度。
历史上还有一种“强聘”的现象:《左传》中载:“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妻之焉68”《左传》中亦有“春公如齐,高固使齐侯止公,请叔姬焉69”这些都是用强以娶妻,固然也送了一些礼物等聘礼,但女方并不情愿,此中没有媒妁的参与,但就形式而言,还是聘娶婚一类的。

七、“姻”“特”“赘”所揭示的男娶制
甲骨文中没有“姻”“特”二字,春秋战国时期二字写做“  ”“  ”。《说文》:“姻,婿家也”、“特,朴特牛父也”。《郑笺》曰:“婿之父曰姻,我采葍之时以礼来嫁女,女不思女老父之命而弃我,而求外婚特之女。”可以见得,《郑笺》注释“姻”是正确的。足以证明《小雅 我行其野》中的
7
“不思旧姻,求尔新特70”二句中的“特”为被女方遗弃的男子。《白虎通 嫁娶》云:“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71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有男来女才成就其婚姻。《义证》注曰:‘不惟旧姻 ’谓夫也。72三家诗亦以旧姻指夫,毛诗亦然也。”《诗经》中对婚字的用法可作反证。《邶风谷风》”宴尔新婚73”,《白虎通嫁娶篇》云:宴尔新婚,谓妇也。74”种种论证更使我们了解了古代社会的一种婚制--男娶制。鉴于前人虽已提出入赘等概念,但未明确男娶制的概念,我们不妨这样给其定义:将男子娶到女家而成就婚姻的制度。
说文:“特,朴特,牛父也。”段注:《玉篇》,牡牛也。《广雅释兽》:特,雄也《周礼 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郑玄注:四之一也,三牝一牡.孙诒让亦云:特本为牡牛,引申之牡马亦得称特也。75可见《我行其野》中那个被弃的人,确是被女方娶到家中的。
这也就是陈顾远所说的殷无父子相承之习惯,即男子均需出嫁,而以弟能继兄为原则,因兄弟连翩出嫁所致,则同族内五世以外男子实可嫁人。这也正是《周礼 媒氏》中所称的“嫁子”。即使是这样,我们亦需有力之证。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赘”字,赘在甲骨文中书为“  ” 《说文》: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犹放贝当复取之也。这大概是家境贫寒,无力娶妻,只好以自身嫁到女家去,也正是《战国策》所云:“太公望,齐之逐夫”。《汉书•贾谊传》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颜师古注:谓之赘婿者,言其不当也,言其不当出在妻家,亦犹人身体之有疣赘,非应有也76。《说苑》亦云:“太公望老妇之出夫也”。况《史记 滑稽列传》也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77。于是,时人称其为赘客.
 八、“ 烝”、“报”所揭示的收继婚
甲骨文中烝写做“  ”,《说文》:烝 ,火气上行也。段注:引申则烝进也……又引申之则久也,从也。久之义如《释诂》曰:烝 ,生也…《常棣传》说:烝,填也,皆是。郑云: 烝,填生同是也《左传》:凡下yin上谓之烝78。从“填”与“下yin上”可见,是先有空缺,然后烝,亦补也.至于下yin上则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礼法道德的男女结合。《左传》曰:“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杜注:夷姜,宣公之庶母也79。这已明确指出,夷姜夫已逝而宣公补其夫之位,纳为己妻。这被称为收继婚或继室婚,《庄公二十八年》曰:“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杜注:齐姜,武公妾80。又《闵公二年》亦有:初,惠公即位也,少,齐人使照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81。《僖公十五年》:晋侯烝于贾君82。杜注:贾君,晋献公次妃,贾女也。这些说明了春秋时期收继风之盛行。
8
我们再考察一下“报”,报在甲骨文中写做“ ”,《说文》释之为:“当罪人也”,《类篇》:“进也,疾也”,《玉篇》:“答也,酬也83”诸种内涵首先说了一种犯罪之义,其次更进一步说了报答之义,我们可以猜测为:女子之夫死,有人给之巨大帮助,由是感激或两情相悦,或前已私通,男子将女子收继为妾,《左传 宣公三年》所谓:郑文公报郑子之妇曰陈妫。84”正是这种情况。
                    
结 束 语
汉字是世界上许多种表意文字中唯一能够巩固和流传下来的文字体系。85“表意”是汉字的特质。所谓“意”,是指内涵。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86,此言甚是。
我们若以汉字为媒介,溯本寻源,尝试了解或研究先民的社会、生产、思想、礼仪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应该是很有趣和有意义的。我国向被称为礼仪之邦,自从周公制礼作乐,礼便深入人心,礼便成为中华文化最本质的要素。本文尝试从汉字这块活化石,探求中国古代的“婚”礼;也就是尝试从语文的另一角度,欣赏汉字的多采丰姿。
注:
本文所涉及的《周礼》《仪礼》《礼记》《诗经》《周易》《左传》《尔雅》《尚书》凡未另标出版社及书名的均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陕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文白对照十三经>
                                                                                                           
1《说文解字义证》 p1068  67 p1086  72 p1073  75 p113        齐鲁书社  1987年12月
2《古文字通典》 p1257 
3本文所用《说文》为  中国书店  1989年版
4《段注》 p614  24 p616  49\52 p613  77\78 p480    上海古籍
5《礼记 曲礼》  p14  6\14\54\56\64\65 p2   10《礼记 大传》p155   17《礼记 礼运》 p101  18《礼记 曾子问》p18  63 p183   60《礼记 檀公上?p24
7《尔雅 释诂》p3  《尔雅 释亲》 20\21\22\43   p40
8《左传 桓公二年》 p17   11《襄公二年》p11   24《昭公二十二年》p338   29《襄公二十二年》p242   《庄公十九年》p35   41 《成王八年》p172   42《九年》p173   57《文公六年》p108   58《十三年》p118   68《昭公元年》p290   69《宣公五年》 p137   79《桓公十六年》p28 80《庄公二十
9
八年》p45 81《闵公二年》p50  82《僖公十五年》p68  84《宣公三年》p135
9《汉语大词典》55  4-380   76\77  10-281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版
12《诗经 小雅 黄鸟》 p103 23\46《思齐》p147 27《行露》p9    
28《新台》p22    47《江有汜》p11  48\73《谷风》p18   66《南山》 p51  70 《我行其野》p103
13《甲金篆隶大字典》 分别为父甲,父乙,父丁,父已 合文一○     15分别为母甲,母乙,母丙,母   合文一四  16分别为  妇日,妇夕,妇石  
合文一四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1年
26《尚书 多士》 p78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怎样给新闻拟标题
《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相关文章
  1. 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2. 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甲金文字反映的上古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