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课后问题。 观 祈 雨 李 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技巧指要]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上面七绝,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提问:1、水急
诗歌的表达技巧[吐血推荐],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回答课后问题。
观 祈 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技巧指要]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上面七绝,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亨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1、解行舟;人已远。2、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虚实结合
A、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B、概念: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C、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一: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技巧指要] 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D“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比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