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七)» 正文

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七)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60

概要:天各一方由于颍川人徐庶的帮助,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军,并乘机夺取了樊城。 曹操骗取了徐庶母亲的笔迹,以徐母的名义写信给徐庶,要他速来许昌相会。徐庶接信方寸大乱,来和刘备辞行。有人私下劝刘备不要放走徐庶,免得他被曹操所用。刘备说:“我把他留下来,断绝了他们母子之道,这是不义的行为,我做不出来。” 第二天,刘备为徐庶饯行。刘备依依不舍,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相会却在何日!” “天各一方”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饮水思源庾信是南北朝人时南朝人。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朝的西魏。在他出使期间,梁朝被西魏灭亡,庾信也被扣留在长安(西魏都城),这一年庾信42岁。虽然北朝封他做大将军,但是庾信却很想回去,南朝也几次向北朝讨要庾信,但都没有成功。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他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吃果子的时候要想一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头)。”“饮水思源”比喻不忘本。(出自西周•庾信《庾子山集》)杯中物晋代的陶渊明很喜欢喝酒,但是因为家里穷,

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天各一方

由于颍川人徐庶的帮助,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军,并乘机夺取了樊城。

曹操骗取了徐庶母亲的笔迹,以徐母的名义写信给徐庶,要他速来许昌相会。徐庶接信方寸大乱,来和刘备辞行。有人私下劝刘备不要放走徐庶,免得他被曹操所用。刘备说:“我把他留下来,断绝了他们母子之道,这是不义的行为,我做不出来。”

第二天,刘备为徐庶饯行。刘备依依不舍,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相会却在何日!”

“天各一方”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饮水思源

庾信是南北朝人时南朝人。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朝的西魏。在他出使期间,梁朝被西魏灭亡,庾信也被扣留在长安(西魏都城),这一年庾信42岁。

虽然北朝封他做大将军,但是庾信却很想回去,南朝也几次向北朝讨要庾信,但都没有成功。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他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吃果子的时候要想一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头)。”

“饮水思源”比喻不忘本。

(出自西周•庾信《庾子山集》)



杯中物

晋代的陶渊明很喜欢喝酒,但是因为家里穷,有时吃饭都成问题。41岁时,为了生活,他到彭泽县去当县令,这使他有钱能喝到酒。但是由于受不了官场的束缚,3个月他就弃官回家了。

除了平日参加艰苦的田间劳动外,陶渊明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了许多菊花。在他悉心呵护下,每到秋季,总是芬芳满院。陶渊明待人随和,所以亲朋好友常常带着酒来他家赏菊谈天,陶渊明经常喝醉。

陶渊明有五个孩子,都资质平平,但是陶渊明并不十分难过,他说:“天运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杯中物”指酒。

(出自《陶渊明集•责子》)



羊续悬鱼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后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为官清廉奉法。

  

羊续在南阳郡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千里迢迢到南阳郡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以及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自食其力。   

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爱贿、以权谋私。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至今此事仍以“悬鱼”、“羊续悬枯(指死鱼)”、“挂府丞鱼”等典故被后人广为传诵。

“羊续悬鱼”喻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意思。



盗跖之物

湖广人郭力的父亲因为宁王之乱而失踪,二十年来郭力走遍天下,也没找到。这天,书生武书在江南遇见郭力,听说他又要去四川寻找,说:“先生此去万里程途,非同容易。西安府里有一个知县,姓尤,是我们国子监虞老先生的同年,我托虞老师写一封书信去,先生顺路,倘若盘缠缺少,也可以帮助些。”



武书的朋友杜少卿也很同情郭力,让妻子给他浆洗衣服、留他吃住,自己和武书来见虞老师。虞老师听了,说:“这书我怎么不写?但他这万里长途,自然盘费也难,我这里拿十两银子,你们去送与他,不必说是我的。”匆忙写了书信,和银子一起交给杜少卿。杜少卿回家寻衣服当了四两银子,武书也到家去当了二两银子来,杜少卿的朋友庄征君听说了,也写了一封书信、四两银子送来。第三日,杜少卿和武书与郭力吃了早饭,替他收拾了个行李,拿着这二十两银子和两封书信,递与郭力。郭力不肯接受。杜少卿说:“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郭力方才受了,作辞出门,往陕西而来。



“盗跖之物”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跖,是春秋时的一个强盗,代指坏人。

(出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柔弱胜于刚强

老子的老师常摐病重,老子去探望他。

老子问:“先生病了,有什么要对弟子说的吗?” 常摐说:“过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老子说:“过故乡要下车,是为了表示不忘故吗?” 常摐说:“对。过乔木要低头,你知道吗?”老子说:“过乔木要低头,是要表示敬老吗?” 常摐说:“对。”常摐又张开嘴对老子说:“我的舌头在吗?”老子说:“在。”“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常摐说:“你知道吗?”老子说:“舌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都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强吗?” 常摐说:“是啊。天下的事情已经都说尽了,还有什么再跟你讲呢!”

(《说苑•敬慎》)



列鼎而食

子路对孔子说:“背着重物去远方,不会选择休息的地方,家里穷服侍父母,做官不考虑俸禄的多少。我从前侍奉父母时,吃灰菜,要到百里之外去背米。双亲去世后,我南来楚国做官,跟随的车马百辆,家里的粮食万石,累茵(几重垫子)而坐,列鼎而食,但现在我想吃灰菜、为父母背米,却再也不可能了。”

孔子说:“子路侍奉双亲,可谓生前尽力,死后尽思。”

“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刮骨去毒

关羽跟随刘备会客,总是侍立终日,追随刘备四方奔波,总是不避艰险。

在建安五年的战乱中,关羽和刘备失散,不得已归顺了曹操。曹操拜他为偏将军,对他很好,可是关羽却没有久留之意。后来在白马(河南滑县东)打败了袁绍,替曹操解了围困,被封为汉寿亭侯。关羽却留下曹操赐封的东西和一封书信去投奔刘备。众人想去追赶,曹操因为感慨关羽的忠义,说:“这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受过箭伤,箭贯穿了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每到阴雨,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气侵入了骨头,要重新破开胳膊,刮骨去毒,才能根除。”关羽就伸出胳膊让医生治。当时关羽正请众将士吃饭,臂膊流的血把盆子都盛满了,而关羽割肉吃酒,谈笑自若。



“刮骨去毒”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不可胜数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一个姓周的书生说过:‘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有两个瞳孔,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人吗?要不他怎么突然就能兴盛起来呢?当时秦朝对国家失去了控制,陈涉首先发难,天下的豪杰蜂拥而起,大家争先恐后,想夺取天下的人不可胜数。可是项羽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从田地里起家,三年时间率领五路人马消灭了秦朝,于是项羽分封天下,发号施令,号称‘西楚霸王’,虽然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的地位,但几百年里有谁能像他一样呢?到了项羽放弃关中,回到楚地,放逐了楚怀王而自立为王,抱怨大家背叛自己时,已经大难临头了。项羽以武功自傲,逞匹夫之勇、不学习古代的君王,梦想着霸王之业,以为用武力就可以经营天下,结果五年就身败国灭。项羽死时还不觉悟,不肯找自己的原因,说:‘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啊’,这不是很荒唐吗?”

“不可胜数”指多得数不过来。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赞》)



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的一个臣子要到遥远的楚国去,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料。可是等他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他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断交。”

孟子接着说:“如果长官管理不好属下,怎么办?”齐宣王说:“撤换他。”

孟子又说:“全国都没有得到治理,怎么办?”齐王扭头看看左右侍从,说起别的事来。

“王顾左右而言他”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

(出自《孟子•梁惠王》)



舍生取义

鱼是我所欲求的,熊掌也是我所欲求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追求的,正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奉行正道。生命虽是我所追求的,但有比生命更为令人向往的,因此决不苟且偷生。死亡虽是我所厌恶的,但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因此,面临祸患时决不苟且逃避。如果人所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那凡可以获生的手段无不可用。如果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凡可以避患的手段无不可用。由此来看,虽有时可以获得生命,但人们宁死勿生;虽有时可以避患获生,但人们宁死不逃。因此,有比生命更为令人向往的,有比死亡更为令人厌恶的,并不仅仅是贤人君子有这种人生态度,人皆有之,只不过贤人君子能保持这种心境而不丧失罢了。一筐食物或一罐羹汤,得到了便能活命,得不到就要饿死。呼喝着给与路边行人,路人不会接受;扔到地上,踩上一脚,送给乞丐,乞丐也不会接受。由此看来,一万石粮食如果不考虑一下合不合乎礼义便接受了,又意味着什么呢?一万石粮食又能给我带来什么呢?难道为了让宫室房屋更美,妻妾生活得更好吗?还是施舍给穷人,让他们感激我呢?这种不合礼义的东西,小到一筐食,一罐汤时,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变成一万石粮食时,便因为房屋妻妾或穷人的感激而接受下来,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呢?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样的人真是失去了他的本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教育的人文化和人性化——高中生常见小“错误”的教育方式正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