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从李白的对待功名思想变化的规律也能印证他对待寻仙访道的态度。李白由对功名的渴求到对功名的绝望,再由绝望到渴求。未进官场时,冀求种种进身的办法,不惜低三下四地拜谒;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联姻高门;不惜走后门拉关系。真正进入宫廷,又厌弃官场的排挤纷争,离开官场之后,不久再燃功名利禄之欲火。安史之乱中,永王起兵叛乱,李白应邀进入永王幕府,想借此一展其霸王智略,有《永王东巡歌》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以谢安自比,谢安是东晋宰相,可见其渴望走上官场,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彻底死心,失望是暂时的。那么,他的求仙访道思想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矛盾的性格决定李白的矛盾行为。那么,他对寻仙访道有过动摇,甚至绝望很好理解。从光线的变化来解释李白对仙界的态度也能印证此观点。光线分析源于绘画,光线有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也有强弱之分,使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反映作画者的不同心态。即使是普通人,对光线的感觉也很敏感,光线太强烈时,可能头晕眼花,引起不适感;光线太昏暗时,常常引发人的恐惧感,如俗语“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只有光线适中,才感觉
破灭的游仙梦---------谈《梦游天姥吟留别》,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从李白的对待功名思想变化的规律也能印证他对待寻仙访道的态度。李白由对功名的渴求到对功名的绝望,再由绝望到渴求。未进官场时,冀求种种进身的办法,不惜低三下四地拜谒;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联姻高门;不惜走后门拉关系。真正进入宫廷,又厌弃官场的排挤纷争,离开官场之后,不久再燃功名利禄之欲火。安史之乱中,永王起兵叛乱,李白应邀进入永王幕府,想借此一展其霸王智略,有《永王东巡歌》为证“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以谢安自比,谢安是东晋宰相,可见其渴望走上官场,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彻底死心,失望是暂时的。那么,他的求仙访道思想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矛盾的性格决定李白的矛盾行为。那么,他对寻仙访道有过动摇,甚至绝望很好理解。
从光线的变化来解释李白对仙界的态度也能印证此观点。光线分析源于绘画,光线有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也有强弱之分,使用不同的光线,可以反映作画者的不同心态。即使是普通人,对光线的感觉也很敏感,光线太强烈时,可能头晕眼花,引起不适感;光线太昏暗时,常常引发人的恐惧感,如俗语“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只有光线适中,才感觉到舒服。光线作用于人的感官会引发人心灵的不同反应;不同的心灵感应也可以用不同的光线来表示。如果光线明亮代表渴望,光线黑暗代表恐惧,就可以用光线明暗变化来解释诗人心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微茫”、“明灭”即光线时明时暗,光线时明时暗表明诗人心旌摇动,在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应中徘徊。既有对神界的一丝渴望,又有对神界的恐惧。两种心理感应交替占据统治地位。
“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月出镜湖,且能照出人影,非初十之后,月光不能如此,此时光线对比白昼应是朦胧,即明亮胜过黑暗,表明诗人应是渴望在慢慢征服恐惧。
“半壁见海日”初日东升,光芒万丈,并且立足点是半山腰,观看初日应该无阻碍,应是光线明亮,表明诗人心中渴望战胜了恐惧。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即是光线暗,光线由明转暗,表明心中恐惧又在征服渴望。并且恐惧占了上风。
“日月照耀金银台”日月同辉,光线亮到极点,表明渴望见到神仙的心理也发展到了顶峰。
光线由时明时暗到朦胧,由朦胧到光明,由光明到黑暗,由黑暗到极明。总体来说光线变化规律是暗---明---暗-----极明,极明过后将是大暗,大暗即是大恐,大恐即是绝望。也即是物极必反,那么最终诗人的心情将是极度渴望到极度失望,也就是绝望。
无论从诗人自己的生活历程,还是诗人描绘的场景,还是诗人思想变化规律,还是按光线与人的心理分析,诗人最终走向的只能是失望,本诗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是李白傲岸性格的真实流露,也是诗人对失望心情的不甘心。
作者邮箱: lili1234163@sina.com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