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言语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觉察,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四,培养语感的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
教醒学生的耳朵——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初探,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言语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觉察,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四,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④
上文已指出,语感可以通过“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获得。语感教学并不否定知识教学,而是认为知识教学应该为语感培养服务,语感是知识教学目的之所在。事实上,知识教学可以成为语感教学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如果语文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则是一个“半截子”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未完成的语文教学。人们都承认语感具有一种综合性,其实这种综合性是通过语感的凝聚性实现的,语感通过言语对象联结着外部世界,通过言语主体联结着内部世界,把各方面的内容凝聚于一体,语感教学因而成为一种概括性最强的教学。
语感与人的精神世界关涉在一起,一方面锤炼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语感的发展,另一方面锤炼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对语文课来说,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也主要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20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⑤
五,结语。
《红楼梦》第48回,写道香菱学诗,去拜黛玉为师。黛玉收了徒弟后,便开始“授课”:“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边平仄虚实不对也都使得。”讲完了。布置作业:“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
香菱自然是个好学生,“下课”回来,“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不久,她便交“作业”来:“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无理,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老师”抓住时机启发道:“这话有些意思。”又不久,香菱果然成了一个很不错的“小诗翁”。
黛玉在这里成功地实现了语感教学。她也讲诗歌知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简单扼要。而学生的“学得”,即构建语感图式,却是教学的重点,具体的构建手段是“读”。教师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讲解、点拨、启发,激励、评价,使学生的语感图式能不断广化、强化、敏化和美化,这正是教醒学生的耳朵的典型范例。
注释:
①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2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②清#8226;#8226;#8226;#8226;唐彪:《家塾教学法》,92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③李宇明:《语感简论》,《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2)
④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30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叶红珠,女,(1969- )中教一级,浙江省玉环县坎门中学教科室主任,浙江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
电话:0579-2299950 0576-7203232
手机:13806783262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41号信箱
E-mail:zjyhyhz69@yahoo.com.cn
---------------------------------
Do You Yahoo!?
完全免费的雅虎电邮,马上注册获赠额外60兆网络存储空间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