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在语用中培养语感汉语教学,与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有所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语是一种“人治”的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此,学习语言,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直觉感受;理解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这些语言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所以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通过汉语认识社会生活、获得语文生存能力的过程。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的能力,是人类存在于社会的一种能力。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能力,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表现为语文能力。基于此,中、小学语文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那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素养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她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主要靠的是他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悟”,我们将其称为语感。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做为
语境·语用·语感与语文素养,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在语用中培养语感
汉语教学,与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有所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语是一种“人治”的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此,学习语言,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直觉感受;理解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这些语言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所以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通过汉语认识社会生活、获得语文生存能力的过程。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的能力,是人类存在于社会的一种能力。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能力,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表现为语文能力。基于此,中、小学语文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那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素养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她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主要靠的是他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悟”,我们将其称为语感。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做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知道,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运用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语感属于人的认识范围,不能超出根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教学法的倡导者)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以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以上理论告诉我们,语感实际上是在语用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精选的文本材料(这种材料往往贯穿着写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蕴含着写作者个人的语用经验),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宜昌市语文教学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是在课堂,通过“内引、外联、对比”三种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二是在课外,进行以“四大支柱”为主体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衔接教学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纵观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教学层面,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好解决了“在语文交际圈里教师如何教语文的问题”。在衔接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了回归,教师与学生同课文之间,真正实现了对话,做到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第一,所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衔接教学努力将课文“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写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学生带着写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一个语言活动中心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同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就某一话题(多数表现为围绕课文文本的话题)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与语文资源、多个交际主体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和语感的迁移。
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做为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理应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由语文资源、教师与学生所营造的语文交际圈里,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主、一种合作、一种探究。
交际主体和单个语言活动中心在从事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时,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学生做为一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否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个人是否学会学习的根本标志。在语文交际圈里,在师生的“聚会”里,学生做为单个的活动中心,应是充分自由的,他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取决于他自己。这表现为一种自主。所谓自主,就是在交流中,交际主体主宰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需要,主宰自己的学习环境、兴趣领域和合作伙伴,主宰自己的意志、情绪等心理品格,主宰自己的选择力等等。人的语言活动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合作学习因为群体生活而显得尤为必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下的互助性学习。对课本知识、教师知识、互动产生的知识做更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探究中获得语感体验、学得语用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便很有必要,这便是一种探究式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在优化的语文交际圈里,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此的语文教学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在这种情景与氛围里,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语用的训练和语感体验的转移、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成为一个能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社会的人。”
①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颁布。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