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也可小处设疑,关乎一字一句。如钱梦龙老师为了讲“孀妻”的“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个问题既有趣味性,又有曲折性,令人拍案叫绝。3、于疑处设疑是必然,更应从无疑处设疑。无疑处不是指无关痛痒之处,当是学生容易忽视,教学又需要点拨之处。如《七根火柴》一课,写无名战士腋下的火柴,用了修饰语“干燥”,学生粗粗读过,老师便当点出。又如,《项脊轩志》中写亡妻,偏写枇杷“亭亭如盖”,这是何意?学生便当明白,这些貌似无关紧要处文字,实则大有干系。4、从文眼处设疑,常能收以小见大、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之效,能激活课堂,教活课文。教《荷塘月色》,抓“不宁静”三字,这样设疑:“不宁静”的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教《杜鹃枝上杜鹃啼》,抓“杜鹃啼”三字,这样设疑:中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外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对同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这三个问题,简单清晰,却帮助学生理清“东拉西扯文”的内容,摸清“委婉含蓄文”的感情。5、如果没有明显的文眼,则可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处设疑,以振
语文教学“活”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也可小处设疑,关乎一字一句。如钱梦龙老师为了讲“孀妻”的“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个问题既有趣味性,又有曲折性,令人拍案叫绝。
3、于疑处设疑是必然,更应从无疑处设疑。无疑处不是指无关痛痒之处,当是学生容易忽视,教学又需要点拨之处。如《七根火柴》一课,写无名战士腋下的火柴,用了修饰语“干燥”,学生粗粗读过,老师便当点出。又如,《项脊轩志》中写亡妻,偏写枇杷“亭亭如盖”,这是何意?学生便当明白,这些貌似无关紧要处文字,实则大有干系。
4、从文眼处设疑,常能收以小见大、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之效,能激活课堂,教活课文。
教《荷塘月色》,抓“不宁静”三字,这样设疑:“不宁静”的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
教《杜鹃枝上杜鹃啼》,抓“杜鹃啼”三字,这样设疑:中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外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对同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这三个问题,简单清晰,却帮助学生理清“东拉西扯文”的内容,摸清“委婉含蓄文”的感情。
5、如果没有明显的文眼,则可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处设疑,以振起全篇,带活一课。比方教《触龙说赵太后》可这样设计:赵太后对触龙游说的态度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为何如此?从赵太后表现入手,反观触龙游说艺术,此为设计之巧。
总之,从文眼处、从切入点处设疑,可收到纲举目张、条理畅达的较果。最能事半功倍。
(二)抓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是设疑启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这较多的着眼于学生。
1、设疑形式应新。如教《皇帝的新装》,设计一:皇帝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设计二:填充“ 的皇帝”这一偏正短语,使之成为文章的副标题。又如教《勇气》。设计一:这篇文章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设计二:作文忌重复,可《勇气》却偏用重复来结构文章,这是为什么?又如讲《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中“且”字之意,设计一:直问“且”字何意。设计二:愚公多大年纪了?这是曲问,学生可能一答为九十岁了,二答为快要九十岁了,就此明白且字之意。
比较三课的前后设计,后者因其新颖,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2、多设求异之疑,开放之疑。回答是多样的,不求统一,如此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活跃的,课堂也能活起来。如教《项链》一文,可设此一问:小说的结尾,玛蒂尔德在明了假项链这一真相后,会有什么反映?
五、以变求活
万物变则活。语文教学要善变,突破了陈旧的模式,因袭的套路,才可变中求活。
不要怕变。只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有所发展,怎么变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变。
如何变,这里谈两点。
(一)先谈因教材而变,拟以实验本高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要抓大放小,抓住这个重点,而不面面俱到,则能有别于其它单元。单元内一二课得法,三四课用法,当有教读自读之变。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各课特点,课课有变。
就“整体感知”而言,《荷塘月色》可以从思路入手。《杜鹃枝上杜鹃啼》可从课眼“杜鹃啼”三字入手,具体方法如第四部分所述。《拿来主义》则可从题目入手设计三问: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从关键段即第二段入手把握内容。
就“揣摩语言”言,虽都需联系语境,但也应讲出《荷》之美,《拿》之形象化,《在》之得体,《杜》之含蓄。
既教给普通的方法,又教给各课的特色,正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再谈因学生而变
一切教学设计,着眼教材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教学要因学生而变,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里重点谈课堂组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生而变。即学生不总是被老师“巧妙”地牵着鼻子走,善导的老师也要跟着学生走走。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乐学了”。⑦
这首先涉及到如何看待备课的问题。我认为准备要细,运用要粗。
准备要细,特别要多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但运用要粗。因为教学的推进主要靠学生。老师应得课前设计之神髓,略其形迹。这神髓最关键处指教学目的,其次当指方法,指教学的思路和层次。得此神髓,原设计便因学生而变,可增可减,可调可换,这样的课堂才能活。否则,学生跟老师,老师跟教案,不能活。
尊重学生在教学推进中的主体作用,还可提两点。
其一,可研究这样一种课型。生质疑;筛选合并疑问,组成“主题板块”;解决一到两个板块。课堂教学真是依学生而动,但老师要胸有成竹。
其二,善以学生回答中的“亮点”为契机,因势利导,推进教学。
如教《触龙说赵太后》一课,学生说出“触龙说话是为了引起赵太后同感”的句子,我感到“同感”二字可能是教活这一课的契机,于是板书“同感”二字,让学生顺势讨论触龙是如何引起赵太后同感的,解决了如“入而徐趋”“谈饮食”“谈令补黑衣之数”等问题。
如此,投学生之机,取教学之巧,教活一课。
语文教学当求活,如何求活。以“厚”为活之本源,以“实”为活之基础,以“和谐”为活之气脉,以“启”为活之核心,以“变”为活之保证。以此五者求之,语文教学当活。
参考文献: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 6页。
②李兆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常德师院中文系,2001,第 7页。
③《语文教学通讯》,2000,第 5期,第 4页。
④戴江潜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 65页。
⑤《论语·述而》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⑦刘赤符:《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常德师院中文系,2001,第 30页。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