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语言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使语言发展获得源头活水,变得生气勃勃,语言系统相对于社会生活是一个静止封闭的系统,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语言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变化。比如一些外来词汇的引进,如:作秀、酷、卡拉ok等等。过去词汇的重生,如:太太、小姐、老板。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三陪、倒爷、公关,这些词语都是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三)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需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本身的封闭性与保守性。比如:重视书面训练忽视口试训练,还为文章设定了死板的框框条条,是为八股文。大家应该还记得孔乙己,他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教育的受害者。满口的“之乎者也”,可笑的“茴”字之争,都看出传统教育完全忽视现实生活对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沦为从政为官、道德教化的工具。“学而优则仕”、“文以载道”等等都可以反映这一现象。直至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反对封建文化,提倡白话文。语文教育才掀起了新的一面,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语文教育已经逐渐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到了现代,邓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3,语言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使语言发展获得源头活水,变得生气勃勃,语言系统相对于社会生活是一个静止封闭的系统,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语言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变化。比如一些外来词汇的引进,如:作秀、酷、卡拉ok等等。过去词汇的重生,如:太太、小姐、老板。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三陪、倒爷、公关,这些词语都是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需求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本身的封闭性与保守性。比如:重视书面训练忽视口试训练,还为文章设定了死板的框框条条,是为八股文。大家应该还记得孔乙己,他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教育的受害者。满口的“之乎者也”,可笑的“茴”字之争,都看出传统教育完全忽视现实生活对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沦为从政为官、道德教化的工具。“学而优则仕”、“文以载道”等等都可以反映这一现象。
直至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反对封建文化,提倡白话文。语文教育才掀起了新的一面,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语文教育已经逐渐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到了现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三个现代化”。语文,不能再封闭保守了,它应该是开放而现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坚持完整的学习结构,将语文放之于生活进行,重视训练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
(一)语文教材逐渐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教学任务的最重要材料。要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首先要语文教材生活化。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针对语文教材长期以来脱离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指出,目前语文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全部,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理解知识的。能否改变一下这种单一的模式?是否也可以考虑把编写语文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表达上,大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而课文知识则围绕为语言实践活动服务来编写?”〈8〉这段话的确指出语文教材向生活化发展的方向,应该重视以实践为主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的呈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为基点,导入还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
第二阶段是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的主要环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实现提问生活化。因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比如《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毛泽东对白求恩有三个称呼:同志,大夫,白求恩,学生也许不能理解为何同一人需要三个不同称呼。如果教师问一句:“假如你的妈妈也是你的老师,在上课时你会举手叫妈妈吗?”学生顿然明白,不同的身份场合应该有不同的称谓。
最后是结束阶段,结束就是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做分析,并以此基础为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巩固知识,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挖荠菜》可以这样作结:“挖吃荠菜提出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生活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新社会的青少年,要不要了解旧社会的苦难,要不要了解当初的生活,要不要体谅父母的苦心。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我们创造幸福的父辈劳苦功高。我们应该珍惜幸福,还要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明天而努力。”这样的作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亲情,幸福和苦难的思索。
(三)阅读、写作教学的生活化
阅读到写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感知、吸收、消化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写作的准备。写作除了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外,还需要个体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切身的感悟,深刻的反思,才可能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作者才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不是说“人情达练即文章”吗?因此,阅读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扩大信息量,加大阅读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与自我意识的文章,避免了千人一面,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
四,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走向
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同一股锐不可挡的巨潮席卷世界,波及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语文教学,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接近生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生活。
(一)多媒体与阅读教学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的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春》这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去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这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石拱桥》这课有一个难点,就是文中说明赵州桥特点的文字:“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我们可设计让学生边讨论边用动画拆卸,合成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准确理解赵州桥结构的精巧。讲《雷雨》可先放电影中一段精彩的对白,把其中一部分录音抽去,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配音,然后把学生配音跟电影原配音分别在左右声道同时播放。这样学生可以更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内容。
(二)多媒体与写作教学
当前的中学生,生活的面相对来说还很狭窄,直接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机会还很少。借助多媒体可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新闻调查》等等优秀的节目制成电脑文件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
其次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如在上《雷雨》这一课,先通过电脑技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学生的情感被调动后,把故事的一段图像抽去,留下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去想象,写出具体场景、情景和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等等一系列作文训练,再跟原有的图像进行对照。
我国语文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太多失败的教育提醒我们,语文教育一定要走近生活;语文教育一定要在历史的沉淀中新生;一定要在时代的召唤下奋进;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获得源头活水,才会变得生气勃勃。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3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版
(2)〈张志公文集〉第三卷60-61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版38页
(3)〈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陆有铨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2版第40页
(4)〈陶行知论文选集〉重庆民联树局1946年版第12页
(5)〈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67页
(6)〈吕淑湘语文教学〉第52-5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1987月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