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正文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03

概要:2、指代不明在句子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指代含糊不明,从而造成歧义,如:(18)常州在无锡的西边,苏州在无锡的东边,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的文化名城。(19)我看见李明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他手上提着一个皮包。例(18)中“这”指代不明,可理解为指代“常州”或“苏州”或“无锡”任一个城市。同样(19)句中的他可指代“李明”也可理解为指代“老人”。这类由于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把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改换成具体的物或人的方法来排除。如(18)中的“这”可改为“苏州”句意即明了了。同样道理(19)中只要把人称代词“他”改为“李明”就行了。四、语用方面1、同音字多解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口语中的同音字(词)可能造成歧义,例如: (20)“你贵姓?”“我姓chen,既可能是“陈”也可能是“湛”。 (21)向qian看,可能是“向前看”,也可能是“向钱看”。 (22)“yi yi”的同音有好几个:“意义”“意译”“奕奕”。 “翼翼”和“异义”则“yi yi ”可能表示的语意就更多:À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指代不明
在句子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指代含糊不明,从而造成歧义,如:
(18)常州在无锡的西边,苏州在无锡的东边,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的文化名城。
(19)我看见李明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他手上提着一个皮包。
例(18)中“这”指代不明,可理解为指代“常州”或“苏州”或“无锡”任一个城市。同样(19)句中的他可指代“李明”也可理解为指代“老人”。
这类由于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把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改换成具体的物或人的方法来排除。如(18)中的“这”可改为“苏州”句意即明了了。同样道理(19)中只要把人称代词“他”改为“李明”就行了。
四、语用方面
1、同音字多解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口语中的同音字(词)可能造成歧义,例如:
 (20)“你贵姓?”“我姓chen,既可能是“陈”也可能是“湛”。
    (21)向qian看,可能是“向前看”,也可能是“向钱看”。
    (22)“yi yi”的同音有好几个:“意义”“意译”“奕奕”。
    “翼翼”和“异义”则“yi yi ”可能表示的语意就更多:À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Á价值,作用(意义)。Â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向的翻译(意译,区别于直译)。Ã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意译,区别于音译)。Ä精神饱满的样子(奕奕)。Å严肃谨慎(翼翼)。Æ严格有序(翼翼)。Ç繁盛众多(翼翼)。È不同的意见(异议)。
       这种由于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可用增加几个词语,限定语境,利用上下文略作解释改为:(20)“我姓(chen)(陈),阝、东、陈”。而(22)中第Â种语意或说成:“我说的是yi yi(意译),而不是直译”,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听说双方话语信息中心不明确,理解不同而造成歧义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人没有进行必要的修饰、限定,或听话人没有辨清语境而造成对句意的不同理解。这类歧义,并非是句了本身有问题,而是听说双方对话语信息中心(或称“焦点”)不明确,理解不同而造成歧义。如:
(23)小王昨天借了一件衣服。
        例(23)这句话本身从词汇、语法,语义上看都没有歧义。但从语用上来研究,说话人最希望听话人注意的成分,也就是话语的焦点,和听话人注意到,理解了的焦点,则未必一致,交际双方多有侧重,对话语的信息中心,语意的理解并不一定相同。
表明话语焦点的主要方法是用语序、重音、语气表明焦点所在,如(23)要表明句子的焦点所在,可采用如下办法之一:
    A、语序
“昨天借了一件衣服的是小王”,这句话的焦点是“小王”。人们一般倾向于把话语的焦点放在句末。但有时也放在句首,用“是”表示焦点所在,如“是小王昨天借了一件衣服”。
    B、重音
句子焦点用重音,听重音的内容不同,听者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也就会不一样。如(23),如果说话人将重音落在、“小王”上,就是强调借衣服的人是小王而不是小李或其他某人;重音落在“一件”上,则强调小王借衣服的数量为“一件”,而不是二件或多件。当然,重音还可落在其他词语上,如“昨天”、“衣服”等,其强调的内容也就随之不一样。
    C、语气
说话人要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还必须选用恰当的语气,假使说话人是要求获取信息,向听话人提出疑问,那么可用疑问语气,如“昨天王小明借了一件衣服?”;说话人如果是想传递信息,把了解的情况告诉听话人,就应当用陈述语气――“昨天王小明借了一件衣服。”
一句话,说话人要表达明白自己的意思,就必须注意句子的语序,重音部分和选用恰当的语气这样才不致于造成误解,消除句子可能产生的歧义。
总之,歧义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对语言交际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上述四个方面是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对同一歧义现象,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相应的也会有不同的消除方法。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示的也是这一道理。消除歧义一般是针对歧义产生的原因,采用上述分析的消除法,以及利用交际双方的知识背景等办法,以达到准确传递语言信息,为工作和学习服务之目的。

[参考书目]
1、《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2、《教学语法系列讲座》,北京市语言学会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2版
3、《新语法体系详解》,倪祥和,裘荣棠编著,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作者邮箱: YAD_YAN@263.NET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相关文章
  1.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2.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歧义的产生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