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种种“语文”观,虽然具有自身存在着诸多的疏漏,却也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的语言体系的形成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更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时代氛围的深刻影响下,“语文”理应接受新的意蕴,甚至发生含义、功能上的根本变化! 世界正陷入机器社会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焦灼之中,许多民族感到了他们价值观念轰然坍塌的恐惧,他们纷纷把求助的希望和注视的眸光投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并希望找到拯救病态社会的良方,重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的观念体系,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被西方人忽略和偏废的精神意识。庞朴先生说:“以悠久、深厚、连绵而蜚声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天又一次引起了举世瞩目。有人说,这个影响着人类二分之一的文化,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放眼世界,我们仿佛已经听得出,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浪潮正呼啸着而来。” ⑺ 庞朴先生十年前的话今天正为事实一点点证明着!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淡漠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化的根呢?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荡涤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在某种程度
语文内涵的再省视,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种种“语文”观,虽然具有自身存在着诸多的疏漏,却也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的语言体系的形成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更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时代氛围的深刻影响下,“语文”理应接受新的意蕴,甚至发生含义、功能上的根本变化!
世界正陷入机器社会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焦灼之中,许多民族感到了他们价值观念轰然坍塌的恐惧,他们纷纷把求助的希望和注视的眸光投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并希望找到拯救病态社会的良方,重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的观念体系,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被西方人忽略和偏废的精神意识。庞朴先生说:“以悠久、深厚、连绵而蜚声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今天又一次引起了举世瞩目。有人说,这个影响着人类二分之一的文化,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放眼世界,我们仿佛已经听得出,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浪潮正呼啸着而来。” ⑺ 庞朴先生十年前的话今天正为事实一点点证明着!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淡漠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化的根呢?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荡涤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物化不可避免!以至有人把当今的社会描述为一个“文化荒原和思想荒原”,认为“世风之破败无过于今日,而虚无主义之猖獗,也无过于今日” ⑻ ,并呼唤有能够“承担自己的文化责任和道德责任” ⑻ 的英雄!对这些专家学者的断论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和客观性是毫无疑义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基层语文教师,我们不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但我们都有义务承担这个使命,因为我们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孩子去重演西方社会的历史悲剧,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在“等待戈多”的无助和恐惧中书写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变形记”!在这种情况下,强化“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重塑中华民族的魂灵和重铸民族的精神气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人统计,“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我没有能力给它定义,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没有必要弄清它的准确内涵,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此寻求一个准确的概念解释,当它是一个涉指宽广的范畴就可以摆脱这个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属无谓之争的困扰。但我还是比较推崇湖北大学王齐洲教授的论述,他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某一群体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式样,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式样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⑼
中国文化有正反两面,对其反面,我们应义无反顾地与之彻底决绝,“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它们的汉学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弥补工业社会的精神空虚,足以成为后工业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该认真发扬,让它光被四字。” ⑽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渐呈工业社会的特征,对这种萌芽,我们应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强化突出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可以说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语言文本,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事实上,我们中学语文教材里浸润、氲氤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风度和尊老爱幼的品格、“天人合一”之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式的坚忍不拔、“舍生取义”同历代先进人物深挚的爱国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等等,不正是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萃吗?我们在教学中怎么能轻易而随便地放过这些“文以载道”生动感性的材料,将它大卸八块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呢?出现这种失误,不仅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单纯应考的工具,而且反映出我们“语文”观的巨大偏差,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错误!
总之,笔者以为,“语文”的内涵就是“语言文化”,而语文教育现阶段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学习和言语习得,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不过,这只是笔者认为目前“语文”应具备的含义,它的变化同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了解、继承和发扬不是让我们的学生回到故纸堆,去背诵书山文海的“孔孟”、“老庄”、“墨法”……,而是通过有典型意义的文言和白话语言文本的学习,体会品味其中透射而出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观念、价值和风度气质。下面,笔者引用人大博导罗国杰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更必须保持和弘扬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可以说,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及其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并正在有力地说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影响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我们应当使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通过改造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⑾
参考文献:
⑴ 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第二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4月第一版
⑵ 叶圣陶《答孙文才》,见《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9页,开明出版社 1989年7月版
⑶ 叶圣陶《答腾万林》,见《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56页
⑷ 李 《历史描述和阐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11页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第一版
⑸ 约翰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导言》 第7页 渠东、李康、李猛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 第一版
⑹ 转引自徐林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续一)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年第十期
⑺ 庞朴 《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 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57页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年8月版
⑻ 转引自张汝伦、季桂保、郜元宝、陈引驰《文化世界:解杨还是建构》见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第79页,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
⑼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第6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6月第1版
⑽ 庞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断想——答<未定稿>记者张耒同志》 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17页
⑾ 罗国杰《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第177—178页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马家河路3号
电话:0719-8780582 电子信箱:zouliq@sina.com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