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点拨教学法的建构主义分析» 正文

点拨教学法的建构主义分析

[10-16 16:55:02]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98

概要:………… 师:(由衷地)你阅读面真广,理解运用得也很不错。确实,王小玉相貌平平,“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着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请问,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师: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罗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行”也有说“不行”的。教师指定一学生回答。) 生①:我觉得可以写简单些,不是说简洁是一种境界吗?“眼如秋水”已经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复了。 师:你认为后面几句是画蛇添足?(该生点头。教师又请另一位学生发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说不准。不过,既然刘鄂是大文学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 (学生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师:你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学大师笔下确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猜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必须从语句本身去找根据。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组博喻,请你说说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

点拨教学法的建构主义分析,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 
师:(由衷地)你阅读面真广,理解运用得也很不错。确实,王小玉相貌平平,“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着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请问,她的气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通过眼睛写她的气质。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句:“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师: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罗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行”也有说“不行”的。教师指定一学生回答。) 
生①:我觉得可以写简单些,不是说简洁是一种境界吗?“眼如秋水”已经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复了。  
师:你认为后面几句是画蛇添足?(该生点头。教师又请另一位学生发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说不准。不过,既然刘鄂是大文学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 
(学生大笑,该生有些难为情。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师:你这种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学大师笔下确实不会有太多问题。但猜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必须从语句本身去找根据。刚才有同学说这是一组博喻,请你说说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师:秋水与眼睛的相似处在哪里呢? 
生:(顿悟)这句话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 
师:(追问)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师:“宝珠”呢? 
生:有美丽的光泽。 
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呢? 
生:黑白分明。 
师:仅此而已? 
生:(补充)圆润灵动。 
师:分析得多好啊!(面向生①)请你把他(指生②)刚才的分析综合一下好吗? 
生①:那双眼睛,象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 
师:你还认为后面几个比喻是蛇足吗? 
生①:(笑)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  
………… 
这段教学实录中的师生对话非常精彩,老师问的巧妙,学生答的灵气。首先,师生的对话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如下情境之中:“那双眼睛……”这个博喻句是怎样写出王小玉的神韵气质的?教师的点拨没有一星半点的冗言赘语,每一次每一处都恰到好处、非常必要。如第三次点拨(“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罗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当生①、生②不能真正领会这个句子的传神之处时,老师及时提供新的切入角度——分析比喻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在老师层层搭建的“脚手架”上自主建构对这个博喻句的妙处的理解。其次,由于没有现存的答案,学生始终表达的都是自己的见解,并自由地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进行评价(生生互动),而且这些“评价”达成的“共识”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十一次发问,没有一次授学生以结论。这段高效的师生对话宛如一段生动的电影对白,已臻于艺术的境地。  

总之,把点拔教学法置于建构主义视野之下,它的许多做法都熠熠闪光,生机无限。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过分地说,点拔教学法是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革新,它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终身学习观悄然兴起的二十一世纪,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注 
1.李军.〈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点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1996·4 
2.邓彤、陈小平〈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语文教学通讯 .199 
   9·2 
3.王茂明.〈梅花岭记〉点拨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 2000·2 .  

参考文献 
1唐晓杰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研究 1999·11 
2毛新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教法 19 
     99·9 
3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评析 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 1 
     998·1 。 
作者简介 
贺学根 男,33岁,中教一级职称,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现供职于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通联地址: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教研处 
邮编:315040 
电话:0574-7908890-8213(办)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理解《花的话》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