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当然,编教材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目前语文教育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教材总体结构宁可粗一点。从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角度看,修订时有以下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第一,关于训练目标。教材的训练体系宜粗不宜细。现代文阅读的训练点是作茧自缚,应该淡化。不妨搞一个松散的体系,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理解鉴赏能力。至于训练重点,应该就文论文。选什么样的课文,可就这些文章提些具体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单元训练重点,似乎可以不提。单元训练目标不妨拓宽一些,松散一点。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要突出文学,不宜突出文化。单元训练目标不可规定得太死。每一册课本有个重点提示就可以了,不必搞得太琐碎。第二,关于选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高中以选文学作品为主,高三应选文学作品中有相当难度的。选文要选“至性”之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孔融的《报盛孝章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史可法《与多尔衮书》等,太长的可以节选。至于怎样编排,这是技术操作问题。比如,高一可以按文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当然,编教材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目前语文教育研究在很多方面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教材总体结构宁可粗一点。从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角度看,修订时有以下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第一,关于训练目标。教材的训练体系宜粗不宜细。现代文阅读的训练点是作茧自缚,应该淡化。不妨搞一个松散的体系,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理解鉴赏能力。至于训练重点,应该就文论文。选什么样的课文,可就这些文章提些具体要求。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单元训练重点,似乎可以不提。单元训练目标不妨拓宽一些,松散一点。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要突出文学,不宜突出文化。单元训练目标不可规定得太死。每一册课本有个重点提示就可以了,不必搞得太琐碎。
第二,关于选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高中以选文学作品为主,高三应选文学作品中有相当难度的。选文要选“至性”之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孔融的《报盛孝章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史可法《与多尔衮书》等,太长的可以节选。至于怎样编排,这是技术操作问题。比如,高一可以按文体编排,高二、高三按文学史顺序编排,也可以完全按文学史的顺序编排。同时照顾由易到难的顺序。这里的“文学”应是广义的,除了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外,还应该包括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文章。应该说,与国外的母语教科书相比,中国的语文教科书趣味性是比较差的。过去我们只强调语文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而不大注意教材的趣味性,教材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在板着面孔进行说教,显得不那么可爱。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在趣味性上多下功夫,多选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作品和文章作课文。通过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实用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关于练习。大家认为,练习题不可太多太繁。尤其是一些词语练习,可以适当减少。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最好能熟读成诵。鉴赏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鉴赏,尽量减少那些支离破碎的练习题。最理想的练习应该包含这样三方面的题目:第一类,提供资料,作解读参考。这种题目要注意尽可能地多样化。第二类,文章中最精华的地方,让学生揣摩品味,体会文章的妙处。第三类,动手或动口,即说或写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真正学有所得。
第四,关于注释。课文的注释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学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的注释要以准确性、科学性、简明性、通俗性为原则。这套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修订时应予以注意。
第五,关于写作。这套教材把阅读和写作、口语训练分开编排,线索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教学。尤其是重视了听说的训练,编写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写作部分知识似乎讲得太多,应用性的训练还应该再加强。写作教材,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写文章、改文章上,而不是学写作知识,或者说,不主要学写作知识。高中阶段的写作课,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评论性的文章,让学生发表对某一问题的见解。
三、关于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材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制定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方案。面临世纪之交,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材如何改革,大家都感到任务相当艰巨。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课程标准。再按不同的序列,分别拟定出教材编写方案。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套,1990年开始试验,到1994年两套教材送审通过,在全国推广使用。从开始试验到现在,已经使用了9年,很有必要重新编写一套新的初中语文教材,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第一,关于“基本课文篇目”。1990年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共列了99篇课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课文篇目”。当时主要是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即“一纲多本”)的方针,强调语文教材既多样又统一。应该说,“基本课文篇目”在当时还是有必要的。但是,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些基本课文,有的所写内容已经过时,不再适合作课文。另外,有的地方迫于升学的压力,只教基本课文,其他都不管了。现在看来,大纲中的“基本课文篇目”弊多利少。因此,人教社在制定新一轮初中语文课程教材方案时,可以不受“基本课文篇目”的限制。重新选文,把文章选好,这是关键。一定要选学生爱读,教师爱教的文章。
第二,关于培养目标。社会上有人认为,培养学生听读说写能力的任务在小学阶段就完成了,中学阶段应该向大学靠拢,着重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显然,这种推断完全脱离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在小学远没有完成,应该贯穿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委员们强调,语文课应指导学生读和写,单靠教师空泛的讲析无论如何是学不好语文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新一轮初中语文教材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编好自读课本,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量不妨大一些,各校可以灵活掌握。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很少让学生背诵,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中学阶段正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让他们适当地多读多背多写。学生只有读得多,背得多,练得多了,语文能力才会提高。
第三,关于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1.读懂,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2.能够初步进行品评、玩味。3.能说出一篇作品好在哪里,知其所以然。4.能用书面语言写出自己的见解,包括对作品的质疑。总之,鉴赏的步骤要粗一些,文章要选得精,量可以大一些,多作一些比较。鉴赏能力是逐步形成,逐步加深的。有的作品可以借用“点拨法”,在关键处点一下即可。因为学生读文学作品,并不是一无所知。以《荷花淀》为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鉴赏。教学必须有个重点,可以分层次,但层次不宜太琐细。
第四,关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对方便教师备课,指导教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教参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教参的作用仅仅在于参考。随着师资水平的提高,完全靠一本教参上课的老师应该越来越少。现在不是要不要编教参的问题,而是怎样编对教师才有用,怎样使用教参才合适的问题。
委员们认为,从整体上说,人教版的教参比“文革”前的教参高明多了。教参的基本结构比较全面具体。比如,《桃花源记》的教参,除了附录“译文”外,还编入《晋书·陶潜传》。有的节选课文,教参中补充了未节选的部分。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委员们还指出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几个最突出的缺点。比如,有些部分编写体系不一致。有的文言文没有译文,有的是节选,没有补入删节的部分。有些课文的评价不太恰当,结构分析不清楚,有的是编者自己就没有理清楚。这些,在编写新一轮初中语文教材时应引起注意。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
上一页 [1] [2] [3]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