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的计划管理;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本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学生全部免费。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产品经济体制高度契合的、与动员型社会同构的教育制度。它可以集中国家资源,迅速培养大批高度专门化、专业狭窄的“现成专家”,却有其明显的弱点和弊端。 ◎对院系调整的历史评价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50年代初按苏联模式重建的高等教育,其弱点在建立之初虽也有明显表现,但总体上是适当时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随之而变革;然而,作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系统,它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有深刻的影响。因而,今天重新认识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和当年的院系调整,不能不看到其固有的弱点和失误已发展为严重的弊端。 1 、严重削弱文科和综合性大学。 现代教育始终有相辅相成的两翼。一方面,作
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的计划管理;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
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
按产业部门、行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
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本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
学生全部免费。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产品经济体制高度
契合的、与动员型社会同构的教育制度。它可以集中国家资源,迅速
培养大批高度专门化、专业狭窄的“现成专家”,却有其明显的弱点
和弊端。
◎对院系调整的历史评价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50年代初按苏联模式重建的高
等教育,其弱点在建立之初虽也有明显表现,但总体上是适当时政治、
经济制度需要的,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随之
而变革;然而,作为社会的文化和价值系统,它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
诸多方面有深刻的影响。因而,今天重新认识这种教育制度的变迁和
当年的院系调整,不能不看到其固有的弱点和失误已发展为严重的弊
端。
1 、严重削弱文科和综合性大学。
现代教育始终有相辅相成的两翼。一方面,作为人力资源开发,
对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强烈的国家功利价值;另
一方面,教育又具有促进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保持
和传递文化传统,维系和整合社会,以及陶冶人格等人耸教化的功能,
即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文科教育实现的。因而,急于赶
超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都面临一种考验:能否在发展科技教育、专
门教育的同时,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重视普及教育和普
通教育,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不难看到,院系调整发展工程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是以削弱
文科为代价的。1949年,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类学生共占33.1% ,其中
文科、财经、政治各科的学生比重分别是10.2% 、16.2% 、6.3%;至
1953年,即第一次院系调整后,已分别下降为6.7%、6.4%和1.8%(共
占14.9% )。到1957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又进一步下降为4.4%、
2.7%和1.9%(共占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 同样,在
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功用,被称为现代教育的“轴心机构”的综合性
大学被严重削弱。
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 降
至1952年的10.9% 。1986年,这一比例为4.3%. 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
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对文科
教育的削弱不仅由于对经济重要性的强调,也出于对它“资产阶级性
质”的政治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学科被停止和取消,一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学者备受批判冲击。
“文科危险”和“文科无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酿成全
社会经视、贬损文科,重视理工科的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
1980年,经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我国大学生中文科学
生的比重达到8.9%. 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在全
世界1000万以上人口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重于50%
的有限3 个国家,介于26~50%的有26个国家,介于20%~30% 的有6 个
国家;介于18%~20% 的有4 个国家。中国的情况,竟然比这一比例最
低的国家还低10%.这种重理轻文的倾向同样表现在理工科院校的课程
结构中,以及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其后果,不仅造成应用文科人才
的奇缺,制约了社会现代化发展,而且严重削弱了学校的教化作用,
致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价格结构上的片面畸型。科学与文化的割裂在
前现代的中国表现得格外明显。
2 、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效益低下。
即便从培养专门人才的角度,这种教育模式仍然是不甚成功的。
对高度专门化教育的推崇,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
损害和削弱。它固然可以培养出大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却难以
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更不用说大师和巨匠了。
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十一大类共设置215 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
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8 倍。以有计划、按比
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理想的专才教育,在现实的动作中却造成严重
的比例失调。1987年高校毕业生分配中,有353 个专业(占专业总数
的41.7 %)人才奇缺,数额达19万人;与此同时,又有157 个专业人
才“过剩”,人数亦达10万人之多。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
技能,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要
求不符,是造成专门人才“专业不对口”、大量人才浪费的重要原因。
与计划体制相应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高校管理体制,造成重
复设置严重,学校规模极小,高等教育效益低下。例如,1977年至1985
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27.3万人增至61.9万,增加了127%;学
校数却从404 所增至1016所,增加了151%. 高等学校中,学生达5000
人以上的仅50所,占5%;学生1000人以下的447 所,占44% ;其中500
人以下的学校有179 所,占17%.3 、大学教育中的“三脱离”当按照
苏联模式将大学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厂”时,大学的功能和
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学校树人育人的主旨和通义,在专门教育的结构中被培养专家的
目标所模糊。“做事”和“做人”的双重目标事实上被分离,“人”
的教育被简化为政治理论教育,由独立于教学系统之外的专门机构、
组织和人员进行;这同时分离了曾由教师承担的“经师”和“人师”
的双重职能。用政治教育取代价格教化和文化、道德教育,则抽空了
学校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学校的教化作用不断衰微。50年代初重建高
等教育的同时,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科学院落科研
系统,从而取消了现代大学作为社会的科研中心的重要功能,造成教
学与科研成的脱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的科研十分薄弱,只具
有单一原教学功能。
在大学内部,教学与科研的脱离是与理工分家、专业课与基础课
脱离、实验室与考古室脱离的教学组织相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
教学、科研和实验之间界垒分明,各类人员功能单一,相当多的大学
教师成为只事教学的“教书匠”. 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学术水平和教
育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基础脱离的最大弊端,是造成学校与社会相
脱离的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倾向。崇尚书本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这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反映出这种教育结
构中产生的教育后果和学术风气。很多人认识到,50年代初否定欧美
式教育制度而移植苏联模式,不仅是由于政治气候和实现工业化的压
力,也由于苏联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价值的某种相容性和一致性。
理论脱离实际便是这种共性之一,虽然它们出自不同的途径和结构。
上述高等教育的弊端已经在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善。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基
本任务之一,仍然是继续克服苏联模式的体制弊端,继续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
与世界文明接轨和与现代生活合拍的新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
1994/3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