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杜扬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呢?一般来说,认知目标往往被人们重视,而且对于认知目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对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然而,对情感教育的忽视将会削弱教育的整体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极为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置于显著位置。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
阅读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杜扬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
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
、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
: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
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
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
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
]
如何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呢?一般来说,认知目标往往被人们重视,而且对于认知目
标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但对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相对显得薄弱。然而,对情感
教育的忽视将会削弱教育的整体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极为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
他的一般发展理论将情感教育置于显著位置。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2]他说: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他身上树立
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3]。又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情绪意志有关
,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4]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
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
切有成效的活动须由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5]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就
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对学科
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就能顽强地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提高思维效果,形成
较强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极,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烦乱的心境、冷漠的态度,就会阻
碍思维的顺利展开,降低思维的积极性、削弱思维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
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但是,情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确实比认知目标的制定评价要困难得多。曾有人断言
:“与大多数认知目标不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
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6]事实果真
如此吗?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们赖以制定和实施情感目标的理论基础。如前
所述,认知与情感同属人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基本的统一性。正
如现代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分析的那样:“从认知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
慧的。从主观角度看,全部的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7]“认识与情感永远不能完全分
开。”[8]情感“是从某些认知领域里日益增加的信息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情感也会
在认知目标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出来。”[9]可见,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没
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情感产生有赖于认知。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
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便是如此。反之,认识越肤浅就会导致情感的浅薄。为此,不
少研究者极为重视从学生的认知行为中去发现评价其情感行为:“教师应始终注意认知
领域里那些产生于学生的行为,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因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情感发展
的主要迹象。”[10]正是由于认知与情感的这种统一性,费斯廷格和海德提出了“把感
情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的方法,即所谓的平衡理论。”[11]美国教育家布鲁
姆对此曾作过具体分析。他说:“每个情感行为都有着某种性质的认知行为与之对应,
反过来也是如此,一个领域的某一目标可以在对应领域内找到其对应者。……每个领域
有时可以作为达到另一个领域的手段。”[12]
下面,将通过语文认知内容与情感的关系来分析以认知目标实现情感目标的可行性
。
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的基
础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客观世界。因此,这种内心体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附
着于它所认识改造的对象上面。这样,就产生了情感对象。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情感对
象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文形式美的一种感情;一是对语文内容美的一种感情。
即大纲所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
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13]
如何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一往情深的情感体验呢?在这
个问题上,我们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它,但
更多的是熟视无睹。社会上不规范使用汉语的现象更是极为严重。这实际是个对汉语的
情感态度问题。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对于改变这种状况,责无旁贷。但是要让学生对
汉语抱正确态度,产生热爱之情,如前所述,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认知水平。这是
对汉语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基础。
例如,从汉字来看,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汉字是一种既能表意且能表音的多功
能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优点在于:汉字由于大量的形声字,使其具有表音功能;
同时,汉字又是表意的,字形本身就可传达出意义信息;另外,汉字大都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简单汉字组成的合体字,掌握了数量有限的简单汉字,就掌握了整个汉字的写法
甚至读法。由于汉字的上述特点,使汉字在使用时能据义定形,据形度声,以少御多。
这样使汉字使用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不仅如此,汉字的方
块字属象形文字,具有一种图画美。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这些知识,怎能产生对祖国语文
的热爱之情,又怎能自觉地规范地使用汉语呢?
再从汉语的语言来看,也很独具魅力。汉语一般是一个音节表示一个意义,且双音
词居多。同时,汉语的四声以及双声、叠韵、重迭词的运用形成了汉语音节的整齐对称
、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长短舒促的特点,使汉语语音具有一种音乐美、悦
耳上口,富有艺术情趣。例如《羊城新八景·海珠丹心照天日》中有这样一段语:
草绿、花香、巍巍大厦,滚滚珠江……海珠桥象一把巨大的琴弓,弹响了珠江这金
色的琴弦,把生活的壮歌吟唱……
云彩、阳光、猎猎红旗、峨峨雕像。你左手抱花束,右手握钢枪;肩上的披风,征
尘未洗,双目如电,正视前方……
这段话中,“草绿”、“花香”、“云彩”、“阳光”是两个音节、“巍巍大厦”
、“滚滚珠江”、“猎猎红旗”、“峨峨雕像”是四个音节,且四个重叠词的运用,形
成了语音的整齐对称、节奏紧促。而第四句一个长句,又使语气得以舒缓,于整齐中参
差错落,富于变化。另外,“草绿”为仄声,“花香”为平声,“云彩”的“彩”落在
仄声上,而“阳光”又为平声。这样,平仄交错,形成了语音的抑扬起伏,悦耳动听。
而这段话中相对称的语尾“香”“光”“江”“像”均以“ang”韵收尾,形成了语
音的回环往复,又具有吟咏之美。读后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这些均是汉语语音的形
式美所致。学生不了解这些,又怎能产生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呢?
通过对汉语形式美的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对祖国语文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对语
文内容美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又当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理解语文的内容美。
因为,语文的内容美是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情感对象。没有对这个对象的深刻理解,其
情感则无从产生。而要理解语文的内容美,其切入点在于对语文形式的认知。这是由语
文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决定的。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没有一定的形式,内
容无从得以表达。当内容确定之后,形式就成为主要矛盾,内容被表达的好坏,优劣完
全由形式决定。一个同样的内容,由于表达形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或者使
内容得以准确,充分、完美地显现;或使内容的显现呈现机械的,甚至模糊含混的状态
。因此,当内容确定之后,内容的美由形式美决定,内容的美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只有
充分认识形式美,才能深刻理解内容美,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对语文内容
美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也可以对语文表达形式的认知为基础。对语文表达形式认知水平越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