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 正文

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

[10-16 16:56: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92

概要:(2)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有经验人的看了开采出来的石块,就清楚它内在的含蕴,懂得它的价值,知道它可以做成一件什么器具。”怎样才叫正确体会了句子意思?有的要发挥,有的只要换几个词,真是不好说清楚。但考试时一定要有标准答案,“标准”的答案是《教学参考书》上的如下解释:“‘在昏暗的光线中……长年累月地劳动着’。这段话是讲工匠劳动的艰苦。第一句讲劳动条件很差,可以从光线昏暗,碎石飞溅,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看出来。第二句讲要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长期工作。‘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做成一件什么器具。’这段话主要讲经过人的加工,大理石的美才能显现出来。第一句强调人的劳动对于显示大理石的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句讲有经验的工匠善于发现大理石的美。‘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句话是对人的劳动的赞美。是说人通过劳动,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小学生做这类练习,往往要背熟对应课文句子的这些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新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二是体系化倾向严重和体系不科学。如试图编出一套序列分明的教学目标,从坐标的横轴列出语文

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有经验人的看了开采出来的石块,就清楚它内在的含蕴,懂得它的价值,知道它可以做成一件什么器具。”
  怎样才叫正确体会了句子意思?有的要发挥,有的只要换几个词,真是不好说清楚。但考试时一定要有标准答案,“标准”的答案是《教学参考书》上的如下解释:
  “‘在昏暗的光线中……长年累月地劳动着’。这段话是讲工匠劳动的艰苦。第一句讲劳动条件很差,可以从光线昏暗,碎石飞溅,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看出来。第二句讲要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长期工作。
  ‘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做成一件什么器具。’这段话主要讲经过人的加工,大理石的美才能显现出来。第一句强调人的劳动对于显示大理石的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句讲有经验的工匠善于发现大理石的美。‘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句话是对人的劳动的赞美。是说人通过劳动,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
小学生做这类练习,往往要背熟对应课文句子的这些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新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
  二是体系化倾向严重和体系不科学。如试图编出一套序列分明的教学目标,从坐标的横轴列出语文知识内容,纵轴上列出语文能力的训练项目,每课书确定工具性训练的目标以循序渐进,“思维训练”也力求有序,一些很不周延的理论体系苦了小学老师,更害苦了学生。在教学中,往重点训练项目序列硬套的程序指令确实容易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创造、顿悟和审美情趣。语文训练应有一个基本体系,但它应是最基本的,是浅显明白的,是师生都好把握的。而且不能要求把一切训练都往体系上硬套。
  在此,有必要提提语文教学的审美问题。学校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现实生活的美进行的。语文学科在美育中有独特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汉文字特有的审美价值更使汉字书写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重视语文学习的审美性对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丰富感情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审美特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
作为义务教育内容的小学语文首先是把握好基本工具性特征,而且应以相对成熟的理论作指导确定其最基本的内容,让教师、学生都好掌握。要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要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并力求在活动中让他们主动阅读,主动写作,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实现教育目标要求的主要手段和中介。关于教育目标的讨至今仍然活跃。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也是对教育目标的再认识,更具体地说是关于教育目标重心放在何处的大讨论。因为素质教育并未提出更多新的目标内容,只是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主动活泼发展,强调在未来社会里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调整必然影响到对课程目标的再认识。
  现代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假设、派别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现代课程理论。对学习过程性质的认识不同,以及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课程目标上的取向也就有差别了。我们有必要参考现代教育在教育总目标上的新认识和有代表性的课程目标取向来分析语文学科现行目标并规划其改革目标。
  有研究认为,⑧依照惯例,学校在安排教学过程时,总是依据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优先重视知识的获得,其排列次序是:
1知识;
2实用技术;
3态度和技能。
  对照我国语文教学,除了突出思想教育内容外,基本上是按此三级层次安排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小学语文“不论是课后练习还是编的各种练习册,大量的是看字词写拼音或看拼音写词语,组词、填词、词语搭配、反义词、近义词辨认、修改判断词句等等。这样的练习大约占一本练习册内容的80—90%,而段落的练习仅点20%左右。”⑨
而对教育目标认识发展的新趋势则表现为颠倒过来的新三级层次:
1态度和技能;
2实用技术;
3知识。
  该研究认为:“现在人们知道,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及文化知识。”这自然指第一级层次里的“态度和技能”所应包括的内容。这些基本的人生态度、学习工作态度应通过各科的学习逐步养成。语言是人类最完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通过语文教学,从小就应培养少年儿童通过听说读写主动获取信息,并能分辨正误、好坏,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做到互相理解与关心;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独立思考,不屈从也不固执;确立文责自负、言而有信的基本态度等等。这类目标已不单单是技能培养,而是一代好文风、一代好人风的培养。未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将此置于重要地位,强调这一方面的要求。并要考虑加速综合课程改革,让学生在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各种主题活动中养成态度,发展技能。
  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在课程编制中有三种取向,10其分别是:
1行为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标准化、可操作性。以行为方式来陈述课程目标,“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2展开性目标:其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演进着”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内在地决定的目标。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而社会价值、规范的确立及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很难在预定的行为目标中加以陈述的。因此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3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主张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就表现性目标举了一些例子,对我国语文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参考价值。他说:“典型的表现性目标如:‘考察和评估《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您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事情’,‘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这类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的,重点放在‘课程活动的结果上’,以便学生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11
  这类要求既有挑战性,又让少年儿童感兴趣。一篇课文,学生可学的东西太多,有人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得”,但这“一得”是很难全部预先确定的。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语文学科是有条件考虑如何在课程编制上给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一席之地的。
  “就一般而言,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在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较为适合。”12
  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宜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应有明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但这基本的要求应是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达到的。那末,为什么中小学语文的一些基本要求许多学生没达到呢?如写好字,写通顺句子。是不是要再次降低基本要求?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反观这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是繁琐的情节分析(实际只是情节重复)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是把难以作为行为目标陈述的“思想教育目标”硬性地作了预先规定,并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是用一些不该中小学生掌握的“文字学”“文章学”(包括半通不通的)“知识”、“技能”在折磨学生。因此,在明确的行为目标要求中应删减这些内容,在应掌握而且是可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则应突出和加强。
  至于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一向被忽视。看看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题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封闭性(系指完全按作者、编者意图去理解)的问题,只要求学生按作者或编者的认识作为标准答案来回答。可以说把语文教死了,不应归罪于老师,首先归咎于教材中这类问题的大量充斥和刻板的考试。

注:
①丁肇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载《文教资料》1995年第6期。
②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载《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
③⑧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58、148页。
④张岱年:《传统伦理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载《光明日报》1998年1月17日。
⑤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载《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⑥⑨田本娜:《小学语文分析、综合教学法比较》,载《天津教研》1996年第8期。
101112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3—90页。
作者工作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