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生:“那么”是表示程
语文课的创造思维训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草原》课堂教学评析
陈哲文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成为评价教师改革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叶多嘉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把思维科学的一般理论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从叶老师的实践中,我们受到不少启发。
叶老师之所以致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利于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紧紧地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叶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以加深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基础,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次发展,从而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效果。
叶老师坚持教学是双向活动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多思。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判断,逐步改变学生的“从众心理”。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叶老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辨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度。这样做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用“是”“非”答问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很多,具有极为丰富的形象思维的内容。叶老师指引学生熟读课文,透过自然景物、人物特征的形象,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大为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在语言方面、思维方面都有所受益。
叶老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上,会取得进一步的成绩的。我们祝愿她成功。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