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好莱坞制片人温迪•费勒曼)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本片导演罗伯特
影视名作欣赏(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好莱坞制片人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本片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魅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然后,眨眼之间,我们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海底总动员》:父子亲情的颂歌
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绝少粗制滥造之作,而近些年与被称为“好莱坞CG业界的标杆”的著名CG动画制作公司皮克斯合作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从《玩具总动员》开始,迪斯尼的动画片就一部接一部地破票房纪录。而新近这部打破常规上映(迪斯尼公司一般在秋季上映动画片)的《海底总动员》更是在大片如云的夏季狂收3亿多美元,一跃成为史上动画片票房冠军,让人惊叹不已,更引起了人们对其魅力的探究。
主题——多重变奏的“主旋律”
单纯而充满童真的真善美历来都是迪斯尼动画片的不变主题,伴随了数代人的成长。近十年迪斯尼的动画片越来越具有成人化的趋势,具有了多层次的内容与寓意,不仅能给小孩提供一个浅显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同时也使家长不再只是孩子的“陪客”,让大人们也能从中感到无穷的趣味并有所启迪,多重主题的迪斯尼动画片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少咸宜的娱乐产品。
《海底总动员》在主题和构思上并不新奇花巧,恰恰相反,它是以传统、淳朴的亲情和成长为核心主题,糅合着友谊与爱情、教育与沟通、选择与自由、勇气与超越等多重主题,甚至包含有人类对自然破坏的揶揄(该片中的人类都是不讨人喜欢的反面角色)。其中像影片通过小丑鱼马林与绿海龟的对比引发出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思考——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处处呵护,抑或是具有更大开放性的“放开手,让他们去闯吧”的自主抉择,这对于时下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来说不无有益的启迪与反思。当然,动画片的主体观众毕竟是小孩子,那些简单浅显而有趣好玩的“万里寻亲”的亲情故事与“大逃亡”的成长故事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与兴趣,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那贯穿整部片子浓得化不开的父子深情则更如影片中那汪洋大海里的碧波一样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情节——双线演绎跌宕奇遇
《海底总动员》所讲述的故事不复杂——一个叫马林的鱼爸爸,千辛万苦寻找失散的儿子尼莫;影片结构上采用的是常见的双线并行的方式:一边是父亲马林万里寻亲的冒险旅程,也是马林在寻找途中克服种种外界困难同时克服自身懦弱、保守等性格缺点以及改变某些观念的过程;一边是儿子尼莫的大逃亡,也是尼莫有所感悟的成长过程。尽管讲述亲情的故事主题并不鲜见,故事线索及其总体框架也较简单,但影片通过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其在情节设置上却异常丰富、引人入胜,故事的双线始终在柔情万种(具有丰富的情感、喜剧元素)与危机四伏(具有悬念、冒险元素)的情境中交替进行穿插叙述,使观众在喜与忧、紧张与放松的情节进展中充分体验到种种观影快感。双线并进使得影片内容极为丰富(其实对于以小孩为主要观影对象的动画片,重要的并非故事的繁复、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是故事的好玩、有趣以及细节的丰富、生动,其中后者也是衡量一部影片想像力的重要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总动员》充满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喜不已的细节,诸如那条深埋海底叫做“阴沉的美人鱼”的沉船、多莉学鲸呼叫、只尊重女士并能排成不同形状的银色鱼群、鱼缸中小虾为海外来客尼莫清洁身体、老海龟讲述如何搭救马林与多莉的经过、鹈鹕和海鸥的追逐斗争中大批插在船帆上黄色的喙、在下水管道上来回打架的螃蟹等等,众多妙趣横生的小幽默小细节闪烁电影编导创造力的火花,也体现他们在制作上的用心,让人在轻松中更添欢乐。 角色 个性十足的海底众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