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269

概要:西西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和反思。一、处理教材的想法(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苏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这次参加省级培训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西西
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和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苏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
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这次参加省级培训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
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三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而我们这一届偏偏又赶上了新课改,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怎么办呢?只好两者兼顾。关键是新考纲没有出来,又该参考什么呢?在今年的省级培训上,胡勤老师说,新考纲的依据之一是《学科指导意见》。所以,在此,我建议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学科指导意见》,这样至少不会走弯路。我到网上找了图像版的,还算清晰,可惜只是讨论稿,我验证了一下与正式版略有不同。而我们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那60分试卷里,分值10分,平均时间15分钟。按照胡老师的说法是采用大题套小题的形式可能性比较大。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紧迫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燥。所以在诗歌部分,是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相配合上;散文部分,则准备与古文阅读相配合上。
一个误区:误把选修课完全等同高考专题复习课,这里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上法是有区别的。就算我们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试想对那些要考重点的同学,那10分到底怎么考?前面150分已经考过的内容那60分还会再考吗?总应该有所不同吧?不同在哪里?我们目前仅有的参考依据,一是学科指导意见,一是选修教材(包括编者意图和课后的探究•讨论题)。所以,我的看法是:对重点班,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把教材当成累赘,自己都没有琢磨透,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结束掉,马上进行专题复习,是危险的!而对非重点班,在处理时,则可灵活一些,如果也是像重点班一样的上法,甚至是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也是没有必要的。
有两个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1.两者兼顾型:
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分;
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
(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
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形象(意象、意境、情感)
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语言(兼及其他)

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实词           筛选文中的信息
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虚词、句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断句、翻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要注意的上,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联系割裂开来了。我曾想把07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
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写一篇两篇作文或老师讲评几节作文课就能提高的,它其实应该渗透在我们每节语文课里,在学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所以再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我们每节语文课的背后,正有一双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呢!
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
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模仿(语言、构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
语言如: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 
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结构如: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
3、创新(局部、整体)
①.“文本素描”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
学生习作: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1] [2]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二)(高三必修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6年高三...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人教版...
  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
  5.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6.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总纲(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8.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吟咏诗韵”教学设计总论...
  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总...
  1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人教...
  1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人教版高二上册)
  12. 《语文》必修3及《中国古代诗文欣赏》选修中易写错的字 教学总结(...
  1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 说课(人教版高二...
  1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1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1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1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