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三林黛玉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伤心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已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己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在整部小说中,黛玉无疑代表了作者所神往的一种美人类型:多愁善感。人们一般觉得宝玉和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十分般配却始终未能成其美好姻缘,太令人遗憾了。其实,早在失意于长辈之前,黛玉就已是怏怏不乐,心绪不宁了。甚至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她与宝玉的每一次见面的结局往往不是误会便是争吵。对于黛玉来说,这些争吵充满悲苦,令人肝肠寸断。因为她与宝玉二人尽管趣味相投,性情气质却截然相反。宝玉好动,富于同情心,最能自我超脱;而黛玉则
作品赏析:宝玉挨打 (苏教版高二选修),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林黛玉
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伤心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已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己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
在整部小说中,黛玉无疑代表了作者所神往的一种美人类型:多愁善感。
人们一般觉得宝玉和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十分般配却始终未能成其美好姻缘,太令人遗憾了。其实,早在失意于长辈之前,黛玉就已是怏怏不乐,心绪不宁了。甚至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她与宝玉的每一次见面的结局往往不是误会便是争吵。对于黛玉来说,这些争吵充满悲苦,令人肝肠寸断。因为她与宝玉二人尽管趣味相投,性情气质却截然相反。宝玉好动,富于同情心,最能自我超脱;而黛玉则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过敏,最终招致自我毁灭。宝玉被她吸引并不仅仅是由于她的纤纤娇弱之美,也不仅仅是由于她的诗人的细腻和敏感,还由于她那与他正好相反的特性——多疑多忌和自我纠缠。这与宝玉那种开朗活泼的性格完全两样,因此宝玉对黛玉的爱情始终带有一种无尽的悲哀的色彩。即使他俩结成了姻缘,就“姻缘”这个词所包含的浪漫含义来说,他们也是不可能幸福的。如果宝玉继续爱她,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同情。在众姐妹中,黛玉是公认的诗歌天才,然而她写的东西无不带有自怜自哀的情调。在她最著名的诗《葬花辞》里,她将自己比作是凋零的花儿,怀着一腔孤标自傲、多愁善感的自怜自爱之情,悲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宝钗一来到贾府,黛玉就立即感到不安。宝钗身上所佩金锁的铭文与宝玉与生俱来的玉石所镌的谶语恰成一对。而且,金锁来历几乎同样神秘:那是她在襁褓中时一个癞头和尚送给她的。金锁和玉石预示着一桩美满姻缘。尽管黛玉明知在众姐妹中宝玉独独爱她,但她仍然感到缺少一个象征她与宝玉未来结合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物。因而,一方面,她对她的情敌变得咄咄逼人,不放过任何机会话里带音地提及到戴有那个金锁的幸运者。另一方面,对宝玉也变得苛刻起来。她用种种借口要求他表白对她的爱情,毁弃那所谓的金玉良缘。在她不断地要求爱情信誓的热望之中,孩子气十足的宝玉才十几岁就迈入了成年。然而任何口头上的信誓都无法保证黛玉所需要的安全。于是,一个最合适的姑娘,在这种物质的证据前越发畏缩,甚至对宝玉最微不足道的情感流露也加以责备。结果,到头来她能够称之为自己的信物的便是两块陈旧的手帕,这是宝玉送给她的,在手帕上她提了三首诗。临终前她将手帕焚烧了——这种信物已被证明完全无用的了。
然而,黛玉虽然惶惶不安,感到绝望,她仍然对她的命运故意表示冷淡并为此感到十分骄傲。出身于有教养的家庭的中国女子是不应该对自己将来的婚姻表现出任 何兴趣的,但绝大多数却会向她们的心腹女仆吐露心事。像《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那样冲破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去主动争取自己的心上人是很少见的。但是,对黛玉来说,连“婚嫁”这个词都成了禁忌。她不愿谈论她的将来,甚至在她的侍女、她最好的朋友紫娟面前也不愿谈起,虽然紫娟屡屡恳求她保重身体,叫她采取积极的步骤去实现她平生的愿望。黛玉十分明白她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积极地为她考虑,但她宁可独自忍受痛苦也不愿去讨好巴结长辈们。如果说她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的话,那么她的悲剧就在于她的固执和不讲实际,在于她的违反常情的矛盾:一方面她真心希望和自己的意中人结婚;另一方面又惟恐为此而作的任何努力会招人耳目而损害自己的名誉。对她来说,承认自己在性和相爱问题上的脆弱就等于使自己羞愧得无地自容。结果她的脾气更坏,说话更刻薄,行为举止也更加唐突冒失。后来她疾病缠身,也没有什么朋友,遂又复归于自怜自爱,心想她真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的孤儿。
黛玉那种孤苦伶仃的感情纠葛以及她对将来婚事的担心,在八十二回一场梦的描写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这个梦发生之时,正值宝玉奉父命暂时回到家塾读书,一个又一个悲剧的袭击使大观园变得惨淡凄凉。一天下午,袭人与宝钗家的一个婆子依次来与黛玉谈天,袭人断定自己将来要做宝玉的偏房,想到黛玉很可能是宝玉的夫人,自己将在她之下服侍伺候,心中未免感到不快。于是她就有意试探黛玉,告诉她诸如尤二妹和香菱这些不幸的二房夫人的悲惨故事。那个宝钗家来的婆子一面赞美黛玉,一面不无妒羡地取笑说她与宝玉真是理想的一对,致使当晚黛玉比之往日更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于是做了这个梦:
当此黄昏人静,千愁万绪,堆上心来。想起:“自己身子不牢,年纪也大了,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别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又转念一想道:“倘若父母在时,别处定了婚姻,怎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才心地?不如此时尚有可图。”心内一上一下,辗转缠绵,竟像辘轳一般,叹了一回气,吊了几点泪,无情无绪,合衣倒下。
不知不觉,只见小丫头走来说道:“外面雨村贾老爷请姑娘。”黛玉道:“我虽跟他读过书,却不比男学生,要见我做什么?况且他和舅舅往来,从未提起,我也不必见的。”因叫小丫头回复:“身上有病,不能出来,与我请安道谢就是了。”小丫头道:“只怕要与姑娘道喜,南京还有人来接。”
说着,又见凤姐同邢夫人、王夫人、宝钗等都来笑道:“我们一来道喜,二来送行。”黛玉慌道:“你们说什么话?”凤姐道:“你还装什么呆?你难道不知道,林老爷升了湖北的粮道,娶了一个继母,十分合心合意,如今想着你撂在这里,不成事体,因托了贾雨村作媒,将你许了你继母的什么亲戚,还说是续弦,所以着人到这里来接你回去。大约一到家中,就要过去的。都是你继母作主。怕的是道上没有照应,还叫你琏二哥哥送去。”说得黛玉一身冷汗。
黛玉又恍惚父亲果在那里做官的样子。心上干急,硬说道:“没有的事,都是凤姐混闹!”只见邢夫人向王夫人使个眼色儿:“他还不信呢,咱们走罢。”黛玉含着泪道:“二位舅母坐坐去。”众人不言语,都冷笑而去。
黛玉此时心中干急,又说不出来,哽哽咽咽,恍惚又是和贾母在一处的似的,心中想到:“此事惟有求老太太,或还有救。”于是两腿跪下去,抱着贾母的腿说道:“老太太救我!我南边是死也不去的。况且有了继母,又不是我的亲娘,我是情愿跟着老太太一块儿的。”但见贾母呆着脸儿笑道:“这个不干我的事。”黛玉哭道:“老太太,这是什么事呢!”老太太道:“续弦也好,倒多得一副妆奁。”黛玉哭道:“我在老太太跟前,决不使这里分外的闲钱,只求老太太救我!”贾母道:“不中用了。做了女子,总是要出嫁的。你孩子家,不知道。在此地终非了局。”黛玉道:“我在这里,情愿自己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只求老太太作主!”见贾母总不言语,黛玉又抱着贾母哭道:“老太太!你向来最慈悲的,又最疼我的,到紧急的时候儿,怎么全不管?你别说我是你的外孙女儿,是隔了一层了;我的娘是你的亲生女儿,看我娘分上,也该庇护些!”说着,撞在怀里痛哭。听见贾母道:“鸳鸯,你来送姑娘出去歇歇,我倒被她闹乏了。”
黛玉情知不是路了,求去无用,不如寻个自尽,站起来,往外就走,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又一想:“今日怎么独不见宝玉?或见他一面,他还有法儿。”便见宝玉站在面前,笑嘻嘻的道:“妹妹大喜呀!”黛玉一听这话,越发急了,也顾不得什么了,把宝玉紧紧拉住,说:“好!宝玉,我今日才知道你是无情无义的人了!”宝玉道:“我怎么无情无义?你既有了人家儿,咱们各自干各自的了。”黛玉越听越气,越没了主意,只得拉着宝玉哭道:“好哥哥!你叫我跟了谁去?”宝玉道:“你要不去,就在这里住着。你原是许了我的,所以你才到我们这里来。我待你怎样的?你也想想。”
黛玉恍惚又像曾许过宝玉的,心内又转悲作喜,问宝玉道:“我是死活打定主意的了,你到底叫我去不去?”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出一把小刀子往胸口上划,只见鲜血直流。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哭道:“你怎么做出这个事来?你先来杀了我罢!”宝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给你瞧。”还把手在划开的地方乱抓。黛玉又颤又哭,又怕人撞破,抱住宝玉痛哭。宝玉道:“不好了!我的心没有了,活不得了!”说着,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