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三、重点词句“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陈友新)11.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背景材料 杜
古诗词赏析之二(人教版九年级),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陈友新)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陈友新)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 “洒” “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 (陈友新)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上一页 [1] [2]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