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月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眷属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杜甫妻子。②未解忆长安:这句兼有双层意思,一是指小儿女无知,还不懂得怀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③香雾: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所以称“香雾”。云雾: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指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这两句是杜甫设想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④虚幌:挂起的帷幔。虚,空。这句是说,帷幔空悬,亲人远在长安。双照:指月光照着妻子和自己。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我和你倚着帷幔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异地看月相思而流泪不止了。[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
诗歌赏析——如何做好高考诗歌鉴赏题,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眷属寄居在鄜州羌村。闺中:闺中之人,指杜甫妻子。②未解忆长安:这句兼有双层意思,一是指小儿女无知,还不懂得怀念在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思亲的内心活动。③香雾:因月夜久立,夜雾降落在带有香气的发鬟上,所以称“香雾”。云雾: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式。清辉:指月光。玉臂:如玉一般洁白的手臂。这两句是杜甫设想妻子长久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④虚幌:挂起的帷幔。虚,空。这句是说,帷幔空悬,亲人远在长安。双照:指月光照着妻子和自己。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我和你倚着帷幔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异地看月相思而流泪不止了。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把家眷寄居在鄜州,只身前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掳到长安。由于杜甫当时位卑名微,没有被拘禁,这首诗就是这年八月在长安所作。诗中写在秋天的月夜里,深切思念家人,但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这样写,能很好地表达诗人思家的深厚感情,表现了诗人的匠心。颔联以儿女年幼无知,“未解忆长安”来烘托妻子的“独看”。颈联设想妻子月下久立的情景,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也是诗人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末联是希望之辞。全诗表达情意曲折有致,构思新颖,用词精工。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潮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天末:形容边塞的遥远,这里指秦州。②君子:指李白。③鸿雁:信使的代称。上句言盼望来信。秋水与凉风呼应,江湖多风波,设想李白行路艰难。④“文章”二句:我国古代文学家大都平生坎坷,所以这里说好文章像是跟命运敌对似的。那些山精水怪,喜人经过,就可以吞噬饱餐。⑤冤魂:指导屈原的冤魂。汨罗:江名,屈原自沉之处。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洞庭湖等地,所以杜甫设想他与屈原叙谈并作诗投赠。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此赋诗怀念他。首联以秋风起兴,急盼挚友音讯。颔联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颈联表示对友人身世的同情。结尾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恨 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目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 ①洛城:指杜甫的故乡洛阳。四千里:指离家之远。五六年:指安史之乱之久。②草木变衰: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老:使人老,作动词用。③“河阳”二句:上元元年三月,唐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司徒:指李光弼。幽燕:今河北北部,北京市一带,是安禄山叛军的老巢。
[鉴赏提示]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江 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 ①乾坤:指天地。“思归客”、“一腐儒”都指诗人自己。②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暮年。③苏:复苏,有康复之意。④老马:诗人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⑤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鉴赏提示]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这首诗当写于他飘泊江汉之际。首联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颔联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明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颈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意思是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参与节度使幕府,大历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一生官位不显,是一个关心人民生活,敢于正视时代苦难的诗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酬:酬答,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②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广一带。刘禹锡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做地方官。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③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向秀所作《思旧赋》。这里指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翻似:倒好像。烂柯人:据《述异记》载,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见斧柄已烂,回到乡里,已过了百年,同时人都已死去。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这两句说,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回到故乡,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④侧畔:旁边。千帆: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指枯朽的树。万木春:指万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发。这两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世人纷纷得意,正奔赴在仕途上。⑤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长:振作,增长。
[鉴赏提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北归洛阳,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饮宴中,白居易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答谢他。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诗人借对白居易的酬答,抒发长期被贬的激愤,表示了要坚持理想和寄希望于未来的信念。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表达被贬远方的愤懑。接着抒写对同时被贬的旧友的怀念,以及人事沧桑之感。第三联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其实诗人是不甘心沉寂的,所以在最后一联中,诗人明确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