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唐宋名家词赏析» 正文

唐宋名家词赏析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857

概要: 温庭筠第三讲上次我们已经结束了对温词的讲解,现在要归纳一下温词的要点。温飞卿的词之值得注意者有二:第一,温词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有寄托有寓意的联想,从内容方面提升了歌词的境界;第二,在词之发展中,当时他对新的形式尝试最多,温飞卿是在中晚唐以来文士诗人开始插手为流行音乐填写歌词的风气中,大力投注于词之写作的第一位作者。在中晚唐以来的诗人中,像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所写的《长相思》、《渔歌子》、《梦江南》之类,在韵律和形式上与七言诗是非常接近的,他们运用的牌调也极少,温飞卿则不然,他是在这些作者之中,使用新的词牌最多的作者,据现在流传下来的晚唐五代词统计,《花间集》收有温词六十六首,《金奁集》收有八十三首,不过《金奁集》中的温词有许多首是别人的作品混杂进去的,不全是温飞卿的词,根据近人林大椿先生所编的《全唐五代词》统计,温词共有七十首,而用过的牌调却有近二十种之多。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词中音节、韵律也富于变化,如其《定西番》,“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可恨年年征战”,“碛南沙上惊雁起”一句的声律是ㄧ

唐宋名家词赏析,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温庭筠第三讲

  上次我们已经结束了对温词的讲解,现在要归纳一下温词的要点。温飞卿的词之值得注意者有二:第一,温词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有寄托有寓意的联想,从内容方面提升了歌词的境界;第二,在词之发展中,当时他对新的形式尝试最多,温飞卿是在中晚唐以来文士诗人开始插手为流行音乐填写歌词的风气中,大力投注于词之写作的第一位作者。在中晚唐以来的诗人中,像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所写的《长相思》、《渔歌子》、《梦江南》之类,在韵律和形式上与七言诗是非常接近的,他们运用的牌调也极少,温飞卿则不然,他是在这些作者之中,使用新的词牌最多的作者,据现在流传下来的晚唐五代词统计,《花间集》收有温词六十六首,《金奁集》收有八十三首,不过《金奁集》中的温词有许多首是别人的作品混杂进去的,不全是温飞卿的词,根据近人林大椿先生所编的《全唐五代词》统计,温词共有七十首,而用过的牌调却有近二十种之多。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词中音节、韵律也富于变化,如其《定西番》,“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可恨年年征战”,“碛南沙上惊雁起”一句的声律是ㄧ一 一 ㄧ一ㄧㄧ,如果在七言诗中,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是仄声,那么第六个字则应该是平声,一般都是— — ㄧㄧ一 一 ㄧ,第二、四、六字是比较重要的,要不为什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呢。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其中有的平仄是可以通用的,道理在哪?就因为二四六几个字是节奏停顿的所在,一三五几个字则不是节奏停顿的重要音节,所以比较不重要。按照诗律来讲,这一句的停顿是四三的停顿,而按照平仄来说却是拗句,而和下边的四字句、六字句结合在一起,使形式、平仄的音节、字数的多少都有很多变化。吴梅先生《词学通论》中就曾说“自飞卿始专力为词。”这不是偶然的,史籍记载温飞卿懂音乐,“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的词句与诗律不合的拗折之处,正是他重视音乐的声调“逐弦吹之音”而填词的特色。和温飞卿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     ——李商隐,才华横溢,他所写的《无题》诗那样的缠绵俳恻,性质与词甚为相近,但却未见李商隐有一首词作流传下来,尽管李商隐当时是知道有词这一文学体式的。其原因我以为有二:一是温飞卿比李商隐懂得音乐;二是在做人的方面,李商隐有比较严肃的一面,而温飞卿比较放浪,这是一点基本的差别。
  温飞卿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读者产生了可能有比较深远的寄托和喻意的联想,我之所以说“可能”,是说可能有而不必然有。造成对飞卿的词有寄托喻意的联想有三个原因:第一,标举精美名物的物象,从美感上使人产生联想。从志洁可以想到物芳,由物芳可以想到志洁。第二,所写的内容情意与古典文学喻托的传统有暗合之处,“暗合”者不必然有心去喻托者也。第三,不做明白的叙说,只用美丽的名物结合在那里,留下空白,让读者以联想来补充。温飞卿的词虽然有这些原因可以使我们有喻托的联想,但是他的词究竟有没有托喻呢?今天我们就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讲温飞卿词讲得比较详细,是要借温词把理解词、欣赏词的基本常识讲出来。如何判断词中有无寄托,也有三个条件:第一,作者生平的为人;第二,作品产生的环境背景,第三,叙写的口吻。张惠言《词选》以温词比拟于屈骚,把他的“照花前后镜”说成有屈骚“初服”之意,这究竟如何理解呢?我要说温词和屈骚是截然不同的两类情况。屈原的《离骚》肯定是有托喻的,屈原是楚之同姓,所生活的时代,又面临楚国存亡的选择的局势,是亲齐还是亲秦,楚国朝中为此而形成两派,屈原“忠而见疑”,不为楚怀王所重用,而怀王又入秦不返,死于奏国。他关心着自己的国家,自然在作品中就倾注了对楚国深厚的忠爱。这是就作者生平为人与写作的环境背景而言。再就叙写的口吻而言,屈原的《离骚》从一开始就是以自叙的口吻写作的,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还说:“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又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的叙述是何等的口吻,他述说的是尧舜与桀纣的对比,他说我并不以个人安危为虑,我所担心的是国家的危亡。所以从屈原叙写的口吻上看,他的作品当然是有寄托的含意的。而温飞卿是否有这样的情操志意,是否有这样的环境背景,是否有这样使人直接感动的口吻?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仅举屈原的例子还很不够,因为这二者之间相距太远,如果再举一些相近的例证,就可以看出在叙写上有何等的差距。我们举几首专写美人的诗,来看哪些是只写了外表的美丽,而又有哪些是表现了托喻的含意的。曹植的《杂诗六首》之一说:“南国有佳人,容颜若桃李,……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南方有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容貌像桃李花般的姣好,然而时俗并不看重这美丽的容貌,那么她又为谁来展示自己的容貌呢。有喻托含意之口吻的主要就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这两句,就像杜荀鹤“承恩不在貌,教妾何为容”(《春官怨》)的发问一样。他接着说时光流逝,俯仰之间一年的芳华就过去了,荣耀也难以长久的保持,这才正是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美人迟暮”的寄托的含意。另外如同样也是写佳人的《汉书·佞幸传》中的《李延年传》记载着李延年在武帝面前唱了一首新歌说:“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喻托的可能,就如同《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一样,但后几句将美人写得太落实,失去了托喻的意味。这种叙写的口吻所造成的不同的结果,是很值得重视的。以曹子建的身世,会得到父亲曹操的赏识,而其兄曹丕即位以后,他却受到了不断的迫害,郁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中有喻托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他生活的经历,也可以肯定这一点。而李延年本来是一个宫廷乐师,以他生平为人、生活经历,和叙写口吻来考察,都可以说他的这首诗是没有喻托的。现在再用这三个标准来评量飞卿词有无喻托的含意。先看他的生平为人,《新唐书》《旧唐书》都有温飞卿的传记,另外像《北梦琐言》、《南部新书》、《玉泉子》、《唐才子传》等,也都有关于温飞卿的记载。夏承焘先生《唐宋词人年谱》中有《温飞卿系年》,飞卿是唐宰相温彦博的六世孙,父曦尚凉国长公主,所以他是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史籍记载他“薄于行无检幅”,不喜欢检点约束自己的生活,“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终生未通过进士考试,科场之中,“好代人为文”。才思敏捷,考作诗押八韵,“凡八叉手而成”,人称“温八叉”。他的十五首《菩萨蛮》,除“玉纤弹处珍珠落”一首专咏泪的例外,其余十四首一般人都把它们看作一组词,所以张惠言才说它的“章法彷佛《长门赋》”,当然这是很偏颇的说法,我们可以不提。但这十四首词是一组词,其性质、内容、表现的手法是比较接近的。组诗和组词,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情形,成组的作品,自然都是多篇的,多篇作品组合在一起,一定需要章法严密,要有次序,篇次完备,有开头有结尾。有史以来,章法严密完整之组诗无过于杜甫的《秋兴八首》,这八首诗一首与一首之间的次第是丝毫也不可以错乱的。再其次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这开头与结尾也是绝对不能错乱的,但它中间的几首就不像杜甫的《秋与八首》那样严密有次序,而是反复从各方面写他对人生的看法、思索和反省。像温飞卿的这十四首《菩萨蛮》就既没有像杜甫《秋兴八首》那样自始至终的严密次序,也没有像陶渊明《饮酒》诗那样开头和结尾的严格布局,它只是性质、内容和表现手法比较接近而已。据《北梦琐言》、《唐才子传》等书记载,唐宣宗时《菩萨蛮》的牌调极为流行,宣宗令宰相令狐绹作新歌词,令狐请飞卿代笔,“戎令勿泄”,而飞卿却向别人说了,令狐绹很不高兴。令狐绹这人没有学问,温飞卿说他是“中书堂内坐将军”,劝其“燮理之暇,时宜览古”,所以温飞卿在生活上是缺少检点、约束,对权贵也敢大胆讥评的。从他的生平为人来看,王国维、李冰若就都认为他的词只是精丽而已,哪里会有屈原那种悲天悯人的怀抱。从叙写的口物来看,曹植《杂诗》的“南国有佳人”一首,“美人迟暮”的感慨也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像辛稼轩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如果结合辛弃疾的身世遭遇,结合他的忠义奋发和当时南宋偏安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结合“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口吻来看,(长安,在中国诗歌中一直被当作都城的代表。)这首《菩萨蛮》词无疑是有喻托的。尽管大家都承认这点,但到底辛弃疾寄托的是什么,历来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有一种说法;当代学者邓广铭先生《辛稼轩词编年笺注》有一种说法;台湾《大陆杂志》刊登过的李笠父和郑骞两位先生的两篇文章又各持一说。我看到的四种书就有四种说法,这种感慨究竟何指是很难确定的。所以,即使我们意识到那些诗词有喻托,纵然如此,也不应像张惠言说词那样武断和枸泥。我们只能说有这样的可能,除非作品本身指实说得很明白,否则读者不要自做聪明勉强地下结论。何况以温飞卿之为人来看,有寄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从口吻上说起来,温词是不作主观明白的叙写的,他只说“鸾镜与花枝”,不像王国维那样写“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他所暗示的只是可能,从不在口吻上说明。但又是什么缘故使得他的词具有这样的可能呢?这就又是个人和传统的两种因素了,一个是温飞卿在旧式教育中长大,他熟习古人的作品,所以受传统的浸习薰染很深,他自然说出来的口吻就与传统非常接近。还有一个因素则是个人本身,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传统与个人结合得很好的。温庭筠虽然不可能有像屈原那样关怀国家存亡的忠爱缠绵的感情,但却仍有托喻的可能,就是因为他的经历中有一段波折不幸的遭遇。尽管他个人薄于行,无检束,但他确有才能,而且温庭筠生在晚唐的时代,在当时几次政变中,他至少有起码的正义感。他经历了晚唐文宗、武宗、宣宗三朝,这三朝期间在政坛上发生了几件大事。文宗面临着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派倾轧三大弊端,有心图治,改变这种局面,他曾两次尝试诛灭宦官,但都归于失败,“甘露之变”就是其中的一次。“甘露之变”失败后,李商隐写了好几首感慨愤怨的诗篇,温庭筠也写了两首《过丰安里王相故宅》的诗,有“不知淮水浊,丹藕为谁开”和“如何济川楫,今作野人船”等诗句,哀悼因“甘露之变”失败而为宦官所杀的宰相王涯,对宦官诛灭大臣表示了愤懑。文宗开成二年九月,庄恪太子被废,十月暴卒,极有可能死于政治阴谋,温庭筠也作了《庄恪太子挽诗》。由此可知,温飞卿虽然不见得有屈原的那种忠爱缠绵的感情,然而当悲剧发生之时,他仍然有一份正义的感情。正因为这种缘故,他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仕宦科举中一直不得意。他曾两次被贬,一次是做方城县尉,一次是做隋县尉,贬官制词的作者裴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以屈、贾来比喻他的被贬,可见在当时也未尝没有人同情他。飞卿死后,在昭宗龙纪元年,有人推荐其子温宪,也曾说道“蛾眉先妒,昭君为出国之人”,言其有才而被人嫉妒,反而被贬。这些都是说他生前死后别人对他的同情,那么温飞卿自己生前在内心之中自然就更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抑郁悲慨了。虽说他的薄于行无检束也是招致这种结果的部分缘由,不管怎样讲,他是有抑郁不得志的这种心情的。他的诗集中有《书怀百韵》,前面有很长的题目,说开成四年,他通过了乡试的荐举,本应到京城考进士,他也很想能够成行,但却因“抱疾郊野”而不能入京,然而这个“郊野”就在长安县的鄠杜之间,下面又说其时“将适远方”,既然是抱疾于鄠杜之间连长安的考试都不能参加,何以又要远适他方呢?这里面显然有矛盾的地方。这首诗的内容全写的是不得知遇的感慨,他曾说“不能鸣楚玉,空欲握隋珠”,又说“积毁能销骨,微瑕惧掩瑜”,他写的是他处在积毁之中,是他觉得不应以他少许的缺陷掩没掉他的长处。总之,飞卿的词虽在他的生平为人上说起来不能与屈原相比,但是他在当时宦官与朝臣的政争之中却也曾表现出了相当的正义感,不过如果以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的诗相比较的话,我们就会知道那李商隐对国家的关怀不知道要比温庭筠深沉多少倍,李商隐《行次西郊百韵》全是写的国家,温庭筠《书怀百韵》都是写的个人,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距之所在。李商隐说“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辰。”完全是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他愿为此“剖心肝”,叩头在皇帝面前,用鲜血染红朝廷的阶陛。这一份关怀国家的感情,温庭筠是没有的。他所有的只是个人的怀才不遇的牢骚而已。可是他的词却可以引起我们寄托之想,归纳而言,其所以然者除了艺术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传统托喻的暗合,二是他果然有不得志的抑郁哀伤,所以他不知不觉之间便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写了这样的词,虽无屈子悲天悯人之意,却也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本文是叶教授在大陆讲学的记录,由缪元朗、安易两位先生整理。)

               原载:叶嘉莹学术网(www.yejiaying.com)







          

上一页  [1] [2] [3] [4] [5]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杜甫《秋兴·其一》与《登高》比较赏析
《唐宋名家词赏析》相关文章
  1. 唐宋名家词赏析
  2. 唐宋名家词赏析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唐宋名家词赏析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唐宋名家词赏析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唐宋名家词赏析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唐宋名家词赏析